何建宗:做好人才体制改革推动香港繁荣发展
【发布时间】2024-10-21 04:16:25      【来源】大公网

  行政长官李家超刚发表的新一份施政报告,可谓兼具“法、理、情”,是一份前瞻性,敢于面对问题并提出创新政策的报告。㓥房问题便是一个良好例子。2021年,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出席“香港国安法实施一周年回顾与展望”专题研讨会时表示香港“将告别㓥房和‘笼屋’”,这是中央官员罕有就香港个别政策问题和社会现象明确表态。在特区政府的努力下,本年施政报告提出了以“简朴房”为名的规范㓥房,为㓥房居住环境设立最低标准,给予现有㓥房缓冲期,杜绝新增不合规㓥房等等:既使用法律手段定出最低标准,也体谅到现有11万㓥房住户的实际住房需要,不致让他们无家可归,是兼具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惠民措施。下一步,当然是期待特区政府积极造地,继续减少㓥房数目,逐步清零。

  施政报告的另一重点是“抢人才”,贯彻三中全会提出的“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的新定位。这个定位在国家面对国际新形势,包括美西方的各种打压的环境下,意义重大,是发挥“一国两制”优势,体现“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新举措。事实上,中央最近推出的两大措施,包括旅客过境144小时免签,和香港居民中的外籍人士可以申请五年期多次往返内地签证,都是国家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香港打造人才高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施政报告在过去两年“抢人才”的各种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两大方向,一是扩大和更新人才清单,由学历和收入为主增加产业导向的元素。例如重点吸纳符合“八大中心”要求及相关科目表现突出但未必是“百强”的大学进入高才通的名单,包括国外个别艺术和时装学院;二是集中吸纳海外人才,包含吸引现有人才和以留学吸引未来人才。篇幅所限,本文集中就如何更积极吸纳海外人才提出建议。

  香港是唯一拥有五所QS世界百强大学的国际城市,拥有发展国际高端人才的独特优势地位。笔者曾在去年施政报告建议中指出,香港人才来源地不平均,超过95%的“高才通”申请人来自内地,难以支撑香港国家化发展及实现“八大中心”地位。香港作为国际高端人才交流合作的汇聚地,要发挥好地缘优势,吸引更多的海外人才工作,其中包括两个行动方向。

  聚焦“国际高端人才”定位

  一是吸纳海外新人才。然而,什么是“高端”人才?笔者认为,“高端”的定义应该尽量宽松,而且应以有利香港各行各业发展,促进外国人在港宜居宜业为标准。比如说,国际学校的外籍老师,他们工资没有金融行业的高,但他们能带动很多方面的消费。各地高才来港需要国际学校学位,没有足够的非中国籍教师和学生的话,会降低国际学校对于海外专才的吸引力。此外,例如大学教授和科研人员、高端餐厅的厨师和管理人员、还有从事文化艺术创作和博物馆的专才,都非常需要内地以外的各国人才。

  二是吸引离开的海外人才回流。受过去的疫情影响,外籍人士离港人数不少。施政报告提出成立高层次的“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员会”,统筹三方面的协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笔者建议未来的委员会需要:

  (1)具体了解各行各业人才缺口所在:所有政策局可用6至12个月的时间了解相关行业的外籍人才需求和流失情况,然后对症下药,就吸引新人才和吸引原有人才回流提供具体建议。委员会可订立行动计划,包含目标行业、目标国家、目标学历和工作经验等要求,通过特区政府对外经贸办和各地贸发局主动联系和吸引人才来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驻外使领馆在合适的情况下可予以协助。

  突破制度框框大力引才

  (2)设立海外人才住房补贴计划:内地通过各种人才计划来港的人士,由于可以选择在深圳和其他大湾区内地城市居住,对租房补贴需求不如海外人才。建议通过“高才通”和其他计划来港的外籍人士,每人可获住房补贴一年10万元港币,为期两年;夫妻与一个孩子或以上的家庭来港,可获补贴一年15万元港币,为期两年,凭有效租约在居港满一年后申请领取。每年名额可设定为10000个。每年总支出约为10至15亿港元。

  以上的政策建议,加上施政报告提出的一系列包括资讯提供、职业配对、和协助人才留港的各项支援措施,相信可以为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打下基础。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本次施政报告提到“改革方案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人才是香港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期望特区政府新一年施政能够真切做好香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切实回应香港人才需求,根据不同阶段制定更前瞻性的人才战略政策。

  一国两制青年论坛创办人兼主席、北京市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