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政府就规管网约车服务提出立法建议,引起了社会热烈讨论。不论的士业界、网约车平台、市民还是旅客,都积极表达意见。
香港出现网约车平台至今已超过10年历史,其间游走于合法与非法之间,情况备受争议。一方面,网约车平台预约十分方便,而且服务水平普遍比的士高,吸引不少乘客使用。可是,本港大部分网约车并没有领取的士或出租汽车经营牌照,法律上属于“白牌车”。的士业界一直认为,网约车非法载客取酬既不合法,也对用真金白银竞投的牌照,以及须考取的士驾驶执照的从业员构成不公。的士业界认为,特区政府不应对网约车采取放任态度,要求执法部门严加打击。
由于存在颇大分歧,多年来网约车的处理进展缓慢。本届特区政府积极研究、主动处理,不回避问题,值得社会各界肯定。
特区政府是次提出的立法建议,平衡了的士业界利益,也回应市民对网约车服务的实际需要。不论早前提出的的士车队计划,还是现时的规管网约车,特区政府的举措都对提升的士服务水平作出有力鞭策。
不可否认,的士业界确实有一些“劏客”、拒载的害群之马,令市民和旅客不满,损害业界及香港的形象和利益,是时候有必要改善的士服务。
不论新推出之的士车队,还是建议立法规管的网约车,共通点就是司机要为其提供的服务负责任。的士车队、网约车的载客过程须保持纪录,司机若作出不当行为,会被追究。相信有关计划可以有效提升的士业界服务水平,淘汰害群之马。
理顺网约车平台政策,也是特区政府顺应创科发展潮流的重要成果。网约车打破“随街截车”或“电话召唤”的约束,为消费者带来更便利的乘搭体验。
当然,如许多运用新科技的新产业一样,难免对既有经营者、从业者带来一定影响,特区政府立法规管网约车,应平衡公众、网约车和的士业界的利益;社会各界需要理性讨论、求同存异,凝聚共识,齐心稳妥解决问题。
梁 熙 立法会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