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观点】吴志良:叩问《何以澳门》
【发布时间】2025-01-08 04:06:52      【来源】澳门文总

  吴志良著《何以澳门》新书发布会于1月4日下午在澳门塔石体育馆“2024秋季书香文化节”展场举行,该书由文化公所与澳门启元出版社联合出版,该书一上架就被抢购一空。

《何以澳门》一书的作者吴志良被书迷们紧紧包围,他们中大部分是年轻人,也有在校学生和离退休人士,更多的是把吴志良当成良师益友的普通市民。

《何以澳门》一书是吴志良的最新力作,它是对澳门前世今生的探寻和叩问,从文化、文学、湾区、家国、制度和澳门学的维度,勾勒澳门文化的全景,为澳门之所以成为澳门提供答案。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对澳门的热爱、对文化的专注和对信念的坚守。 

吴志良在“后记”中写道:

“何以澳门”,相信是很多关注、研究澳门人士的必然之问。

作为早期全球化的结晶和中国最早的特区,作为中国过去近五个世纪持续不断对外交通的重要桥梁,弹丸之地在中国和世界近代史进程中扮演了一个如此重要的角色,的确令人惊叹不已。

如果我们拓宽历史视野,换一个角度,由澳门出发去看中国和世界,寻找中国在世界的印记,探索中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历程,尝试构建新的知识图谱,很有可能窥探到人类文明进步的一条新路径和一个新景象,获得新的理解和认知,澳门的功能和作用也将大大提升,国际大都市的建设亦将水到渠成。

1999 年澳门回归祖国,翻开了历史新篇;经过25年的发展,“一国两制”事业跟随国家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步伐,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和巨大的成功。

在此一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不无波折,不无坎坷,但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历史发展规律,认准历史发展方向,掌握住历史的话语权,无论惊涛骇浪,我们都应该神清气定,充满信心,按部就班,继续前行。

澳门特区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系统性重塑和整体性重构将是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的必由之路。

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澳门“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地位优势和“一国两制”的政策优势,充分彰显澳门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潜在价值,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何以澳门》新书发布会由文化公所主办,中联办副主任黄柳权,外交公署副特派员孙向阳,全国政协常委、立法会议员何润生,澳区全国人大代表刘艺良,《澳门日报》社长陆波,中华教育会会长陈虹,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委员区荣智,澳门大学法学院教授骆伟建,澳门科技大学荣休校长许敖敖,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副会长穆欣欣,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所长林广志,本书作者吴志良,文化公所总经理赵香玲等各界好友、嘉宾出席。

新书发布会上,《何以澳门》作者吴志良阐述了他对本书主题的理解,他说:

澳门迷人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因为我们生活在澳门风云变幻、最激动人心的年代,才有那么多机会去探究澳门的前世今生,才有那么多感触、感受、感想、感悟,才能写下那么多文字。

无论是澳门的历史、现状和未来,都与中国和世界很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与人类文明的未来密切相关。

从澳门出发看世界,可以看到人类文明进步的一条新路径和一个新图景,可以构建一个新的人类知识图谱,澳门的文化也可以为文化强国开辟一条新的战线,开创一条新的道路。

文化是澳门的最大发展优势,是最能贡献湾区建设的资源,因为澳门是岭南文化的核心地带,也是岭南文化的最佳演绎,而岭南文化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思想基础、精神源泉和发展动力。

《何以澳门》序作者穆欣欣对本书做了提炼式点评,她说:

《何以澳门》是对澳门前世今生的探寻和叩问,是今日之问,时代之问。它涉及两个话题:

第一,热爱和坚守,择一事,终一生。

从热爱到坚守,贯穿其中的是专注。我们都生活在碎片化的时间里,《何以澳门》除了展示澳门文化的全景,还让我们看到专注是成事者的关键。

这世上不乏有才的人,有才而专注于目标,在喧嚣中倾听自己的内心,这就是作者吴志良的写照,才会有《何以澳门》的诞生。

第二,《何以澳门》和知识性写作的关联。

《何以澳门》是一本具有时代价值之作,写作者拥有自己的专业,以专业知识为“抓手”,建立专业形象和独树一帜写作风格,围绕知识,深入浅出的介绍、分析,推演出观点和结论。

知识性写作的目的是传播、普及、引发思考、推动讨论、进一步学习、研究和交流。

这本书不但回应了时代之问,还为澳门文学界带来新风,澳门文学园地又添瑰丽色彩。这些,都值得我们反复品读和认真思考。”

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所长林广志对《何以澳门》的立意做了点评,他说:

作者以开阔的国际视野、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深厚的乡土情怀,以数百年来在澳门发生的中西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所酿成的独特的“文化历程、形态、内涵及其知识体系”来解答“何以澳门”这一历史之问、时代之问和家国之问,提出了“澳门是人类文明的实验室”,“澳门历史研究话语权的回归”,编纂《澳门通史》,澳门学的学科发展、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澳门学与“一国两制”等一系列重要判断和系统阐释。

作者长时段追问和描绘“何以澳门”,已使自己成为澳门文化的一道风景;作者呼吁和建构澳门学知识体系与话语体系,已使自己成为这一体系的一个符号;作者坚持历史自信、坚信文化力量,已使自己成为认识澳门与祖国、与世界关系的一位向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