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中,政府统计处公布最新人口统计数字。其中传媒广泛报道和社会关注的,有以下几点︰
(1)经过3年新冠疫情,本港人口再次有增长,今年中整体人口约有749.8万,较去年中734.6万人增逾15万,惟仍低于2019年中的750.7万。过去一年人口所以增加,原因是从去年到今年中,移入人口大幅上升,属香港居民的共有17.4万人,其中包括3.1万名单程证持有人。
(2)根据统计处推算,本港整体人口未来会维持上升,人口总数到2046年将达819万。增加的人口并非因为生育率提升,而是移入香港的人口比移出者多。也就是说,香港未来将会有更多非本地出生人口。
(3)香港人口将持续高龄化。根据统计处推算,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由2021年20.5%增至2046年36%。换言之,65岁及以上人口,将由现时整体人口每5人中有1个,增加至每3人中有1个。简单来说,香港人口将会有更多一般称的长者。
综合以上3点,社会人士讨论最多的是︰政府应该如何应对人口老化?港人减少生育孩子的趋势,是否可以扭转?人口增长倚赖外来人口移入,对劳动力需求和供应,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人口推算对香港未来的规划有什么启示?就着以上问题,笔者有以下分析。
1998年,即回归后第二年,当时负责规划的官员推算,根据过往统计数字,到2008年,亦即10年后,本港人口将达到820万。当然,当年的推算没有出现,今天本港人口总数也只有749万;就是推算到2046年,人口也不超过820万。
推算仅参考社经发展趋势才重要
香港人口或增或减,影响的因素十分复杂。谁会想到自2020年中开始,连续3年,移出的居民竟比移入的多,以致2023年中的人口数字,比2019年还要少?也就是说,推算仅可作参考。现在能够做的,是尽量根据推算的数字,及香港未来10至20年可能出现的变化,包括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在政策上调整和修正。
人口推算讲过了,先谈香港人口老化问题。人口老化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长者数目多了、寿命长了,如何协助他们生活得健康快乐,包括退休后生活保障和医护方面的照顾(healthcareneeds),政府都必须制订政策和长远规划;二是长者多了,劳动人口相对减少,就算未来整体人口增加,就业人数都可能不升反跌,这时如果没有外来劳工补充,香港经济或会出现萎缩。
面对老年人口所需的生活保障,无论回归前或后,政府一向的政策取向是,坚决反对设立任何全民保险形式(或称随收随付)的退休保障计划,医护照顾也是一样。政府采用的策略是,仅向有经济需要的市民提供金钱援助,及提供收费便宜的医护服务。
展望未来,相信就算人口持续老化,政府都不会改变现行策略,只会在退休保障方面,鼓励那些拿了强积金的退休人士购买年金;而医护照顾方面,能够做的是扩大公私营医疗协作范围,借此减低市民使用公营医疗服务的比例,及恒常化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券的使用,借此减少长者对住院照顾的需求。
公私营医护协作前景不乐观
以上应对人口老化的策略,市民可以知道的是,现有“居家安老”政策不会改变,虽然服务不足,惟现行模式将持续下去。不过这也意味,随着老年人口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亦将愈来愈沉重。
以退休生活保障为例,现有约70万长者领取长者生活津贴,占长者人口约43%。若以这比例推算,到2046年,820万人口中将有36%是长者,即295万人。倘领取长者生活津贴的比例不变,领取的长者人数将达120多万。这庞大的长者数目,政府独力承担他们生活保障的责任,财务开支将愈变愈重,政府应及早制订对策。
医疗和住院照顾方面,现在最大问题是市民过分倚赖政府的供应。当局最近尝试以公私营医护协作分担政府的责任;不过,本港私营医疗服务长久以来有本身的运作模式,公私营医护协作的前景并不乐观。
笔者认为,长者医护服务所以长期供不应求,除了政府财政负担有限之外,棘手问题还在于香港欠缺长者服务所需的土地和人力。这方面,笔者曾建议政府借着大湾区发展,借助内地较充裕的土地和人力资源纾缓服务不足,希望当局认真考虑。
港人对前景悲观不愿生育
其次,是“少子化”。“少子化”并非香港独有,也不是近年才出现。本港生育率长期偏低,2019年前曾一度回升至1.2(每1000名女子的平均生育婴孩数目),过去几年再下降,去年是历史新低的0.7,于是有意见认为政府应鼓励港人生育子女。不过,过去不少国家和地区都曾推出鼓励生育的措施,成效皆不彰,最多只能维持生育率不下跌。
政府过去也曾想办法扭转“少子化”趋势,最终都没有什么有效办法,看来今次政府不会有什么行动。据笔者观察,港人所以不愿生孩子,主要有以下两个因素︰一是本港住屋情况极不利生孩子,试问一般三四百呎或更窄小的单位,怎会令夫妇有意欲生孩子?二是港人对香港未来的看法——如果觉得香港前景好的,相信生孩子的意欲会高些;如果不看好,意欲自然低些。港人过去几年对前景悲观的居多,希望未来几年有好转。
不能单从经济角度规划
最后,生育率偏低,劳动人口随着减少,这是不少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共同经历;解决办法不外乎鼓励生育和输入外来劳工,或不断吸纳移民。香港其实十分幸运,回归以来,每年平均有约5万名内地居民透过单程证移居香港,解决本港不少劳工短缺问题。
过去有言论认为,新移民占用香港福利,这是极之不公允的说法︰一来,他们来了香港,他们就是香港居民,他们有权享用政府提供的服务;二来,他们如果仍然就学,只要得到适当栽培,可成为本港新力军,补充本地缺乏的劳动力。笔者多次呼吁政府,在人口政策中加入协助新移民融入社会的措施,可惜都不得要领。
2022至2023年中,约有3.1万名内地居民持单程证移居香港,他们是政府最应该珍惜的人力资源,因为他们将在本港生根,成为香港一分子,对香港有归属感。至于现在抢来的人才,包括那些借着“优才计划”来港的,据笔者观察,他们留港发展的比例并不高,很多时候,香港只是他们的踏脚石。
总的来说,人口政策不能单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规划——人口政策如果令长者老来无依、年轻的不愿生孩子、移居香港者感到被歧视,这样的人口政策有何用?
作者是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荣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