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海鸣:夏宝龙在港开创调查研究新风
【发布时间】2023-04-26 04:37:29      【来源】信报


上个月,全国两会结束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本月13日至18日,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在香港进行了为期6天的考察调研,调研范围涉及到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民生、社会治理等诸多方面。作为中央执掌港澳工作的主要领导,视察时间之长、调研内容之深、涉及范围之广、会见人数之多,为香港回归祖国以来之最。    

特别令本港各界和媒体关注的是,夏宝龙此次视察调研还开创了多项第一:港澳办主任第一次走进立法会,与议员交流;港澳办主任第一次走进香港终审法院,与司法机构负责人座谈,等等。回京之后,夏宝龙召集港澳办中层以上干部开会,对调研进行全面总结,对调研的问题条分缕析,逐一研究落实。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夏宝龙作为中央高层领导和港澳工作的“操盘手”,以实际行动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共产党进行调查研究的方法和路径,开创了调查研究新风。    

机构改革新思维    

夏宝龙此次香港视察调研,广泛接触香港社会各界人士,无论是会见行政、立法、司法机关人员,还是面对面地与代表委员、地区人士、科技工作者、大学校长交谈,都是从受访者那里直接获得讯息,听取他们原汁原味、未经“过滤”的意见和建议。听真话、访实情、问民意,这是夏宝龙此次调研的鲜明特征。    

夏宝龙的这些做法体现了机构改革的新思维。他来港调研之前,中央出台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将组建“中共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预示着党中央对港澳工作的领导将会进一步加强。    

作为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兼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多次强调,这个“加强”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统筹力度更大,中央涉及港澳工作的部门步调一致,形成前后一体、上下联动、无缝衔接、快速反应的格局。二是讯息反映和反馈渠道更畅通,中央对港情把握更准、更及时,以提高决策和落实的效能。    

我们反思2019年的“修例风波”,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香港回归以来在国家安全方面长期不设防,这无疑是最大的教训。那么,中央港澳工作的体制机制是否就完美无缺呢?显然不是。那场风波暴露出临机处置的能力不足。港澳工作不能以“一线”和“二线”来区分,而要“连成一条线”,“一竿子插到底”。夏宝龙这次在港视察调研,极大多数活动由特区政府负责接待和建议,直接与特区政府团队接触,并不是像以往那样全部由香港中联办负责接待,正正体现了这个意图。    

轻车简从新作风    

夏宝龙此次香港视察调研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不扰民。有媒体曾报道称“半个港澳办都来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此次视察调研虽然涉及的领域很多,但是随行人员压缩了再压缩,全部来港的工作团队,包括副主任王灵桂、党组成员向斌和几位正司长在内,仅10多位工作人员。    

为了尽量减少安保的麻烦,夏宝龙主动提出,整个调研团队不住酒店、不住特区政府提供的场所,而是住到了外交部特派员公署的宿舍。在港六天,夏宝龙一行人乘坐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两辆中巴车,尽量减少车辆数,整个车队一直保持4辆车的规模。    

在调研前和调研中,特区政府并没有向香港媒体告知夏宝龙的调研行程,知道夏宝龙担心媒体“一窝蜂”来采访,会把调研变成了“答记者问”,影响了与调研对象的交流,也造成另一种扰民。    

市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夏宝龙这次来港,没有参加什么“宴会”、“招待会”、“酒会”之类的活动,没有发表什么“祝酒词”,所有的繁文缛节都省略了。每天的活动安排得非常密集,6天共36场活动,每天平均6个活动,一行人吃饭也是匆匆忙忙,全部是工作餐。以4月13日为例,夏宝龙从北京飞抵香港已经是中午11点了,他风尘仆仆地与行政长官、特区政府主要官员、行政会议成员等一场场交流,待回到宿舍已经是深夜11点了,整整调研工作了12个小时。    

轻车简从,还意味着每个人都要承担超额的工作,白天马不停蹄地深入各个地点调研,晚上回到宿舍连夜奋战,汇总梳理调研情况,及时沟通协调相关方面的工作,工作效能并未因人手减少而降低。    

 “两权”衔接新规矩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中央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相统一。”夏宝龙此次调研最大的关注点是:“两权”衔接。    

长期以来,由于《基本法》的落实机制不健全,中央的全面管治权存在“悬空”现象。也就是说,《基本法》订明的“大规矩”,香港没有制定“小规矩”来落实。香港本地法律没有体现出来,香港基层治理模式没有体现出来,香港的一些社会组织、公营私营机构的管理制度也没有体现出来。那么,“两权”衔接不到位的痛点、难点、堵点在哪里?如何破解?需要到基层去找原因、找方法。为此,夏宝龙指示港澳办的同事事先做了大量“功课”,确定调研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基层治理是香港治理的重点。夏宝龙来港的第二天清晨,他与工作团队就到九龙湾一间酒楼准备边品尝港式早茶,边与10多位区议员、地区关爱队、地区“三会”骨干、民政专员、基层代表等街坊居民交流。可一个半小时的交流,夏宝龙全程在倾听、交谈、记录,结果,港式点心一口也没有品尝。之后,他又到石硖尾的深水埗地区康健中心看望社区长者。    

教育界是“修例风波”的重灾区。夏宝龙特意到香港大学与师生代表座谈,参观港大工程学院;又到柴湾一所中学及红磡一所小学参观,与师生交流互动,对香港大中小学生的国情教育,他提出了不少深刻的建议。    

行政和立法的关系是香港治理的关键。夏宝龙到立法会与全体议员面对面交流,并提出建立香港“良性民主”的平台,需要把握“三个关系”:特区政府与市民良性互动关系,特区政府与立法会积极良好关系,立法会与香港市民良性互动关系。这些观点,都让人耳目一新。    

行政主导新要求    

去年“七一”以来,习主席对香港治理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习主席指出:“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政府是香港的当家人,也是治理香港的第一责任人。”    

夏宝龙此次在香港视察调研,非常看重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作为“当家人”、“第一责任人”的角色。这次调研36个活动当中,有31个由特区政府主办,行政长官李家超全程参加;调研结束时也是由李家超一个人向媒体做总结。    

监督权和指导权属全面管治权中重要的两点。夏宝龙在港调研期间,在大部分的调研现场,行政长官李家超都在一旁陪同调研。夏宝龙对香港治理当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或提出要求,或给予肯定,也就是对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的要求和肯定,这就是对特区政府工作作出监督和指导,让行政长官和政府官员更清晰地感到,“当家人”、“第一责任人”的担子沉甸甸的。    

在多个场合,夏宝龙也提到要坚决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依法施政。他在与立法会议员互动时讲到,要自觉维护特区政府施政威信,不要像过往那样“拉布”、抢眼球。他在“国安致词”中讲到:“爱国爱港力量作为守护香港的中坚力量,一定会全心全意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是大家的责任,也是大家的荣光。”相信夏宝龙这些话都是有感而发,是为了监督和指导香港管治团队和社会各界维护《基本法》确立的“行政主导”体制。    

时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难预料的各种因素增多,各种风险挑战、困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调查研究旨在探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夏宝龙此次在港调研,给香港、也给中央港澳工作系统正在开展调研工作的干部群众,做了一次很好的示范。    

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