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近日屡屡以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为借口,撤销中国学生的留美签证,更扬言会修订签证审批标准,以加强对中国内地及香港特区未来签证申请人的审查。此举无异于在高教领域实行“排华”,与世界和平背道而驰,令人费解!美国针对留学生的政治性歧视及不确定政策严重动摇了国际学生及学者对留美的信心,其削减研究经费的做法更引发非美籍学者与科研人员的“离美潮”。然而,对于正在全力推进国际专上教育枢纽建设的香港而言,这次事件反而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5月29日,美国政府又暂缓撤销哈佛招国际生资格,朝令夕改,若非滥权,就如儿戏,令人侧目!自特朗普政府上任以来,世界各地均疲于应对其无理多变的政策,贸易战如是,今日撤销学生签证亦如是,令大量学生无所适从。大学素来是自由学习、平等交流、追求知识之地,这种自由开放的学术精神一直行之有序,今天却被一人一国无理侵害,实在不可理喻。
笔者日前在立法会行政长官互动交流答问会上向行政长官李家超提出,特区政府应把握这次机会,以高姿态扩大北都大学城的规模,同时增拨专项研究经费,以吸引留美以至其他国家的学生和教授转往香港留学和发展,并且积极提供支援及配套措施,主动、积极地向全球宣传香港国际高等教育枢纽的优势。李家超对此表示非常认同,也认为是次事件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更表示特区政府会全面把握时机,积极联络在美的留学生及学者,对其提供最大的支持和援助。同时,李家超也对过去高等教育界于发展香港成为国际高等教育枢纽所作出的努力表示赞赏及认可,更指出愿意再次审视并考虑提高大学招收非本地生的限额,以充分发挥香港的独特优势。
多方面配合建设教育枢纽
事实上,纵观中美记者媒体的采访,不少受影响的学生均视香港为热门的留学、转学的地点。然而,笔者认为,香港要发展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仍有几方面需要积极配合。
一、促进产学研的一体化,并参考内地及外国的成功案例,鼓励大学在市场中引资,促进大学与工商界合作。
现时大学的研究资金主要是来自于研资局(RGC)的研究拨款以及工商业界的拨款和赞助。然而在此框架下,根据每年的研究评审工作(RAE),由政府拨款的研究始终有着最高的优先级,其他如工商业界拨款的研究则相对置后。事实上,大学一直渴望与社会合作,惟往往受到政府拨款机制的掣肘,使其难以自由发展。以工商界为例,本港工商界对于大学研究的支持与邻近地区相比明显偏低,导致大学的研究成果往往难以转化成为社会资源,学界及业界无法发挥协同效应。参考内地及外国产学研成功的案例,其背后的原因往往是大学和工商界的紧密联系。以清华大学为例,许多企业均慕名投资及合作,甚至以此为卖点以吸引消费者。相反,现时香港的大学和工商界则各自为营:大学聚焦于纯学术研究,工商界则以有限的学术支援推动自我研究开发(R&D)。因此,特区政府应该检视及调整现时的研究拨款机制,将政府和工商界拨款支持的研究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的重要性,以鼓励大学与工商界合作。
提升财政储备做好配套支援
二、进一步扩大大学的体量及财政储备,以支撑其未来发展。
大学的体量及财政储备一直是大学发展的要素,更是未来与全球院校抢人才的资本。因此,特区政府应该积极考虑增加大学的体量及财政储备,以支持国际专上教育枢纽的建设。在大学体量方面,特区政府应该考虑进一步增加非本地生的比例,因为从大学发展的角度而言,香港各大学的学生人数仍有一定的增长空间。去年,特区政府将大学非本地生的比例增加至40%是积极的举措。惟从香港未来人口结构的发展来说,本地学生的人数将会持续下降,因此特区政府应进一步考虑增加非本地生比例,例如明年增至50%甚至60%,以增加大学的规模及体量,支持其长远发展。在大学财政储备方面,今天的大学财政储备看似充盈,事实上既是今日与其他院校抢人才的资本,也要为大学未来发展,例如北都大学教育城的投入作出准备。所以,节流对于大学发展乃至建设国际专上教育枢纽而言,无疑是消极性的做法。今年的财政预算案提出削减经常开支,教育局也表示在未来三年下调大学的拨款,对此笔者认为特区政府除了节流,更应该趁此机会思考如何开源,并积极调配社会资源融入大学。
三、为人才留港发展落地提供充足的配套及支援。
人才来港发展前,往往会评估香港的配套及支援措施。因此,特区政府除了积极抢人才外,更应该注重如何留人才,做好“衣、食、住、行”各方面的配套,为人才留港发展提供诱因及周全准备。例如针对学生的住宿需求,特区政府应该对土地利用提出新的规划及方向,包括分配土地予工商界及地产界兴建学生宿舍,并以相应的批地条款在地价等方面提供特别安排,以吸引及鼓励投资,同时进一步支援香港发展为国际高等教育枢纽。在就业方面,香港的大学全球招聘教授及科研人员,往往倾向聘用来自英、美等国际名校的人员,不利本地研究生就业。根据立法会研究,本港8所教资会资助大学的研究生只有大概60%的人能在毕业后6个月找到工作,其就业率比本科生少近10%,当中以STEM(科学、科技、工程、数学)相关行业的研究生情况最为严峻,仅有10%左右能从事与学科相关的工作。就此,特区政府未来除了积极招揽及培养科研人才外,更应该研究如何帮助本地的科研人才“落地”,并对其创业提供实质的帮助,例如拨出资金、土地等,相信此举不但能吸引更多本地人才投入产业,更能为国际顶尖学者的研究提供高水平的教学、研究环境和优秀的辅助团队,以吸引更多世界级的人才投入香港的创科发展。
广纳优秀人才促进知识共融创新
在今天东升西降的大环境下,面对美国的无理打压,香港应该把握战略机遇,全力推进国际专上教育枢纽建设。特区政府除了应该积极发展相关配套及支援外,更应该向世界展示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开放姿态,欢迎世界各地的学生及学者来港,广纳天下优秀人才,并为人才提供充足的资源和机会,促进知识共融与创新,巩固香港在全球高等教育的领导地位。
刘智鹏立法会议员岭南大学协理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