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完善选举制度后,香港迎来多场选举。应如何读懂当前香港选举制度、制度运作及实际状况,以及有哪些有待观察及进一步完善的环节?现时缺少有系统的研究去整理。本系列一连9篇,由笔者及同事撰文,由本届立法会选举至明年行政长官选举,结合数据、比较研究视角、中央与特区制度实践、“一国两制”过去经验,跟读者分享成果,探讨香港民主制度发展、选举制度落实过程中的积极意义及有待完善的问题。)
立法会选举由提名期开始至今,绝大部分政评讨论,集中在高低投票率的问题。多位港澳研究前辈连续多周撰文,有的苦口婆心奉劝市民投票,有的为结果做期望管理,也有建议修改投票率计算方式。
在回答这次选举的意义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先弄清楚,这次选举跟以往有哪些不同,以及放在市民面前的选择,是怎样的候选人。有以下几项抛砖引玉一起探讨。
(1)选举激烈程度明显大不如前
过去在大选区比例代表制下,导致大量名单涌现,制度间接鼓励人为地制造选举裂隙;激进主张、壁垒分明的立场,有利巩固自身选民基本盘。在最大余额法计票下,政党政团间、选民自身也各自“策略性投票”,政纲内容往往不是主要焦点;相反,实时民调、组织动员力、投票时间、天气等因素都会成为风向标,左右大局。但完善选制后,地区直选用“双议席单票制”,按理应争取“最大公因子”,立场中间温和将有利吸纳较多票源,无疑让选举激烈程度大不如前。
观乎提名期结束后首两周,候选人之间明显不敢挑起政策立场矛盾,相信一方面是回归后多届立法会选举,碍于政治光谱长期维持“四六比”、政治议题主导,从来没一届选举真正探讨经济民生发展方向是左倾或右移,争取相对平等或是相对自由;缺少选民结构及政策立场倾向数据,普遍按兵不动。另一方面,候选人之间对于经历社会事件后的香港,一些基本认知及未来发展方向,也有相对趋一的共识立场。以提名期结束后,截至11月19日各候选人的公开宣传品作统计,153名合资格候选人1238件宣传品中(包括参选宣言、选举口号、网上发帖及海报等),最高频次出现的关键字元,分别是“求变”(变革一类的字词)、“创新”(一类的字词),以及“内地”。由此看来,改变及创新已经成为来届议会的基本共识,“内地”相关议题及因素,似也是候选人共同政策焦点(本系列将再有文章分析政纲及政策立场数据)。
相对直选而言,本届功能界别选举,竞争看似比往届较为激烈。以往多届功能界别选举,早年大量界别自动当选;即使有竞争的界别,也多可根据选前民调结果、政治光谱分布、选民结构来预料战果,结果不会相去甚远。不过,本届除了个别界别(会计、医疗卫生、教育界)竞争比较激烈外,其余界别都几近是2争1或4争3等。而且从选举工程规模上,也不难预估谁人在意席位、谁人逢场作戏。
就简单以网络宣传渠道为例(见表2),它无疑是当下最低成本、最快速获得最大接触人次,提升全港知名度的方式。笔者尝试比对153名候选人使用网络宣传工具的状况,发现facebook及YouTube仍是主要宣传工具,一些早年已有专页、频道,有较强的粉丝和人气累积者,在网络攻势上,显然比一些参选后才开设的会稍为占优。有趣的是,有52名候选人在截至统计日(11月19日)在5项普遍常见的宣传工具都未见踪影,其中31名为功能界别候选人、19名为选委会界别候选人。
上述统计结果值得我们持续跟进,有以下两个问题值得思考:一、功能界别选民相对集中,皆为特定行业人士,网络工具是否奏效?二、选委会界别选举中,比并1对1400多人(现时有选委出缺)的拉票能力,还是1400多名选委会视乎候选人的知名度、公众支持度,或会考虑到市民接受政纲程度,才决定如何投下神圣一票?两个问题将直接影响网络工具应否被多加利用、积极面向公众,抑或只是集中资源,只面向特定行业人士或1400多人游说拉票。
其次,本届将是首次在出入境管制站有票站安排,容让在内地生活的香港市民履行公民责任。据官方2019年统计,约有33万个身在广东地区的18岁或以上香港永久居民;具体愿意往深圳跑一趟履行责任的选民比例多寡,笔者无法估计。显然,从上述网络渠道的应用统计上可见,在候选人无法到内地拉票情况下,微信/公众号显然是较有效接触身在内地选民的方式。但数据上也可见,普遍候选人首两周选举工程仍然分身不暇。
(2)候选人背景分布如何?
从过去立法会选举可见,参选者众,但最后获得选民青睐晋身议会的,很多是全职参政者。除了功能界别由于性质外,参选者的背景也以商界或专业界别占优。
从本届候选人背景观察,工商界、专业界、全职参政者候选人人数仍占优。即使在“共同富裕”国策号召下,专门服务基层市民、劳工及从事社会福利工作的候选人仍相对少,但本届制度却吸引不少全职智库研究人员及学者参选。究竟学者型议员能否成为选举卖点,又能否带来促进良政善治的改变?值得留意。
若单从地区直选及选委会候选人的学历及学科分布看,明显社会科学及法律背景的候选人较具参政意向;与英美各国议会参选情况相似。再者,学历也整体上比往届立法会当选议员高,拥有硕博学历候选人比例高。但学历又能否在新选举制度下,成为选民及选委的一个关注点?又是否学历较好,思辩能力会较佳,在选举论坛上有较好的演说能力,有较强知识分子魅力?也值得我们留意。
(3)新人多不少人无政党及组织背景
据笔者统计,本届153名候选人中,有83人首次参选,并没有各级议会选举经验。但香港此次选举与一些国家及地区出现大量新人参选情况略有不同:大多不是政党新人(年轻一辈)参政,更多是不同行业内德高望重的前辈参政。本届候选人平均年龄50.8岁(参考:2016年当选立法会议员平均49.4岁)。
再者,是次选举中有六成候选人可归为“并不具有政党背景”或“所属政团只是首次参选”。政党必然以获得政治权力为目的,派出新人出选也是近年不少国家及地区出现的代际交接现象,有不少40之龄已成党派领袖的案例。政党派出新人的政治主张及理念,必然与其所属政党不会相去甚远,且有党内资深人士背书,也较易动员选民支持,民众也有较大投票意欲。
本届立法会选举中大量非政党新人参政,笔者认为3个问题值得留意及深入研究:一、不少候选人过去多年不曾参与香港各级选举,其中有何原因认为本届要当仁不让,应披甲上阵?恐怕这也是不少市民的疑惑。二、大量没选举经验的新人,对于处理选举经费、选举工程等琐碎程序上,会否较大比例容易有失当等问题?特区政府有关部门及选举事务委员会应否适时为候选人提供更多法律支援及行政协助?三、大量参政新人中,不少是各自领域内德高望重的前辈,但也不乏一些在参选前名不经传,缺乏知名度及政绩的人,选民对其政策立场及论政能力都缺少认识。如何让市民明白在投票选择何许人也,将会是未来两周更务实地去增加选民投票意欲的关键问题。
投票想要一个应允给下一代的未来
最后,笔者即管尝试回答“这次选举为何应该投票?”或换句话说,这次选举比以往都更具历史和政治意义!过去每场选举都是一场壁垒分明的政治议题表态,一次次选举对如何改善香港深层次矛盾问题无甚帮助,结果只换来紧张及不能调和的行政立法关系,没让市民幸福感增加过;政治问题长期主导,也一步步破坏中央对特区的信心,缺乏互信下政制发展多年了无寸进。
笔者眼中,这次选举不仅是完善选举制度、经历重大政治事件后的首场立法机关选举,更是“一国两制”重新出发,重建互信的重要一次。我们可以理解在“爱国者治港”基本原则下,立法机关选举已经不再停留在民情反映,或纯粹选出代表“监察政府”。市民的积极投票表态,选择的已不完全是政治光谱,更多是候选人及政纲主张本身:从选出怎样立场及主张、能力和往绩、品性和学养、政党背景或无党派,甚至手段言辞温和或偏激的人,都实际上透过投票去明确表态:想要怎样的经济发展方向;想要用怎样的手段去解决房屋民生等问题;想要怎样的央港融合速度;想要怎样的中央与特区关系;想要怎样的行政立法关系,甚至决定由一个怎样的议会带领未来的政制发展方向——最终问题是想要一个怎样应允给下一代的未来。
选举纯属是4年一次政治立场宣示的时代已经终结。凭政策主张、能力及对自身未来幸福的盼望、对整体社会利益及关怀去投票,也是这次投票表态的真正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