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鹏:加强教师培训 提升国安教育
【发布时间】2022-08-26 03:24:10      【来源】大公报

教师被称为太阳底下“最高尚的职业”,在于其角色不仅是“传道授业”的“经师”,更应当进一步成为以身作则、垂范于前的“人师”。换言之,老师之于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更是价值理念与行为方式的楷模和榜样。一般各级教育工作者均应将成为“人师”作为职业目标,通识教育(Liberal Education)教师尤其如此。

通识教育作为近代开始普及一门学科,其理念在中国可以上溯至先秦时代的“六艺”教育思想,在西方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博雅教育”潮流。近代通识教育源于19世纪,当时欧美学者有感于大学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这一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且对不同学科有所领悟,进而融会贯通,成为“完整的人”。既然着眼于“完整的人”,就必然涉及价值观和行为的引导,也就对通识教育教师本身的质素和操守提出较高要求,“知行合一”的“人师”乃是题中之义。

引导学生透彻理解国家安全

日前一个案例,值得所有香港教师为之警醒。拔萃女书院一名前通识科教师早前在东区裁判法院承认于2019年6月12日干犯两项非法集结罪,被判囚9个月。该案绝非个别例子,截至今年4月,教育局于过去三年共接获445宗有关教师涉嫌违反专业操守的投诉,其中344宗与修例风波有关,有6人被取消教师注册资格,当中3人更被判囚。修例风波期间,被捕者中学生就占四成,说明香港教育制度之缺失以及检讨教师操守之必要。毕竟,真正的“人师”引导学生走向正道坦途,而“邪师”却令广大学生走向不归之路,其危害大矣!

当今世界,不同思想文化之间交融碰撞成为常态。香港这种多元文化的社会里,教师必须尊重各种不同的文化,不能在自己的小圈子中故步自封。当然,更加不能闭着眼睛一味盲目唯欧美是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对于“一国两制”方针、国家安全这样的“国之大者”、“港之重者”,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加以深入钻研领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融会贯通。一方面,对于“一国两制”要做到真信、真知、真行。所谓“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就是说,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对教师而言,知是体悟,行则包括两个层面:亲身实践和传授学生。

自己笃信方能躬身实行,躬身实行方能影响学生。回归教育工作者的本职本业,每位教师都应该成为践行“一国两制”的“人师”。其次,尊重学生习惯,细化所讲所教。例如,进行国家安全教育,要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出发,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香港国安法由制定到出台之间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讲背景缘由,就要讲清楚任何主权国家就自身国家安全立法,既是其权力范围,又是国际通行原则;基本法第23条尚未完成本地立法、“不设防”状态让香港成为国家安全的薄弱地带,这是外国势力干预香港事务、香港社会纷争不断的根源。

讲立法意图,就要讲明白香港国安法本质上体现了中央真正为香港、救香港的决心和意志;这部法律惩治的是极少数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保障的是绝大多数香港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所享有的各种权利自由;对于把国家安全与人权、秩序与自由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要加以批判,及时澄清。

讲价值意义,就是要让青年学生充分认识到国安法这部法律是“一国两制”实践的里程碑和推动香港重回正轨的契机,是保障港人切身利益的一部良法。

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要引领青少年深刻认识国家和世界发展大势,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要帮助广大青年解决学业、就业、创业、置业面临的实际困难,为他们成长成才创造更多机会。”这既是对特区政府的希望和要求,也是对整个香港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殷勤嘱咐。

社会各界都应积极支持

学校教育外,社会层面的“人师”所在多有。作为有益补充,可以积极发挥榜样的示范效应,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第二课堂等形式,多邀请爱国爱港的优秀本地企业家、运动员、专家学者等在香港青少年群体中具有影响力、亲和力的成功人士,深入各级学校开展交流活动,为学生现身说法、解疑释惑,传递正能量,引导青少年正确面对香港的生活环境,让青少年切实地感受到在香港成长成才的希望和方向。

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