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港府于去年提出“北部都会区”的概念之后,社会各界的反应均相当积极,甚至可以用“振奋”来形容,就连一些房地产项目的广告都以“南金融、北创科”作为卖点。
实际上,北部都会区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以建立足够规模的创科产业,为香港创造新经济增长点和提供更多优质就业机会,从而让新界北成为真正意义上香港的都市新中心。因此,相比北部都会区的土地规划,背后更重要是政府能否为北部都会区制定策略性的产业规划,并确保具体落实产业政策时的执行细节精准有效。
新加坡灵活抢医药产业
环境咨询委员会主席黄远辉早前在电视台访问中亦指出,目前北部都会区的概念只是将已发展地区、发展中地区及过往中长期规划中的新发展区三者综合3000公顷并重新进行规划,但实际要发展的土地本身没有增加。黄远辉的这番言论道出一个事实,即现有的北部都会区规划只是将未来二十年香港关于新市镇的规划重新包装一下,并加上一个“都会区”的概念而已。
在目前阶段,北部都会区只是由数个“加强版新市镇”,包括原有的河套港深创科园和新田/落马洲发展枢纽在内的“新田科技城”,以及一些去留未定的厌恶性设施所组成的一个“拼盘”。
所谓的“加强版”新市镇发展,即使已经汲取了天水围等新市镇的经验教训,在住宅用地之外增加了一些“工业”和“混合土地用途”两种指定经济功能用地,但这些土地规划的后面并没有产业项目规划的配合,其地块功能如何带动本地新产业发展和创造就业机会更未被纳入讨论议程之内。
与此同时,房屋供应的“提速、提效、提量”如箭在弦,大部分新发展区的公私营房屋比例已调整到7:3。香港在短、中、长期内均需要大量的公营房屋用地供应,对经济产业用地的增长或许构成一定压力。例如,古洞北新发展区有3公顷本来规划成“商贸及科技园”的地块功能将转移到新田科技城,原来地块改作公营房屋发展用途。
按目前北部都会区的规划,大部分创科产业用地主要集中在1100公顷的“新田科技城”。而根据政府文件,科技城内超过一半面积的土地将被规划成保育用途或绿化带;而在另一半的发展用地中,只有不足240公顷被规划成创科用地,其余则为居住和公共设施用地。即使这240公顷创科用地,现时也只有土地用途分类的规划,背后仍然缺乏产业规划的支撑。如果这一片土地按照传统“先起楼、再招租”的模式来发展创科产业,北部都会区发展创科产业的前景恐怕很可能达不到大家预期的效果。
2009年,时任行政长官曾荫权于《施政报告》宣布香港的“六大优势产业”,包括文化及创意、教育、私营医疗、检测认证、环保工业以及创新科技产业。多年来,这六大产业在生产总值占比上没有明显增幅,究其原因,当时政府并没有为每项产业制定具针对性的整体发展策略,导致这些当时大家认为有发展潜力的新产业最终不了了之。北部都会区的创科产业发展不可重蹈覆辙。
建国际大学城联动发展
实际上,吸引龙头企业落户是有效产业政策的重中之重。最近,内地一家生物医药巨企宣布将在新加坡投资超过100亿港元建设先进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值得香港注意。据业界人士透露,这家生物医药公司原本视香港为设立研发和临床研究中心的首选地,但经过与香港社会各界的接触和商讨后,认为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所开出的条件远远优胜于香港科技园所能够提供的条件,并最终选择了招商引资条件更吸引、行政程序更灵活的新加坡。
2000年起,新加坡把生物医药产业列为策略性增长产业之一,并积极推出不同的鼓励措施,包括税务减免、大力培养本地和输入海外生物科技人才(同时为其提供住房补贴、子女入学津贴等),同时通过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积极联系海外医药企业,为其搭建伙伴关系和提供政策支援。
创科企业在港或来港发展,主要由香港科技园或数码港负责联系和管理园区服务,两者分别作为法定机构和香港政府全资拥有的园区管理公司,实际能够运用的“招商引资”政策手段有限。所以,如果新田科技城仍以传统模式来发展创科产业,缺乏策略性政策配套的香港,难以同积极进取的新加坡比并;恐怕大型国际企业选择新加坡而非香港作为建立研发中心的个案,只会重复出现。
经历过去一定时间的酝酿,香港现已摆脱了过往“积极不干预”的思维;然而,香港的产业规划模式尚未成形,甚至可以说仍未有方向。香港的土地资源有限,人力成本高昂,如果我们将自己局限在这1100平方公里的狭小空间和700多万人口的市场之内来思考产业政策,能够达到的效果必然有限。
香港在制定相关产业政策的时候必须有宏观思维,紧密关注国际政治形势变化和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并能够同国家整体的科技和产业规划相互配合,争取成为其中一部分。例如,国家已规划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科学中心,港府可以积极争取将有关国家实验室落户香港北部都会区。而除了基础研究领域以外,亦可以争取将研发生产类的国家技术中心落户香港,推动内地和海外企业在港设立研发中心。
与此同时,本地大学有颇强的科研实力,香港的学术氛围亦能吸引不少海内外人才。可以考虑在北部都会区设立“国际大学城”,一方面吸引位于市区的大学在新界北建设新校区,扩阔校园空间,和区内创科产业更好地联动发展。
另一方面,基于近年国际形势的变化,不少内地学生对于留学欧美有一定疑虑,而海外大学在内地设立分校亦愈来愈不容易。内地学生对于国际化的学术环境有颇大需求,而香港在北部都会区建设“国际大学城”有条件可以作为海外大学进入内地学生市场的平台。优秀海外大学在港设立分校吸引更多内地和东南亚、南亚学生来港就读,为香港吸纳人才提供良好条件。
今年6月,深圳发布《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规划面积达到300平方公里(相当于北部都会区整体范围面积)的先进制造业园区,提出包括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生物医药、新能源产业等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及区块链、细胞与基因、量子信息等八个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深圳拥有强劲的产业实力,而且与其他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产业联动相当密切。深圳作为国家科创发展引擎,亦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其产业规划布局不但在深圳市内部有重要意义,对建设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亦有关键作用。
与深合力争28产业落户
同国家的经济发展一样,创科发展绝不是“国内大循环”,而是需要同时吸纳大量国际资源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深圳“20+8”的产业集群并不例外。因此,香港应该积极与深圳在产业布局上协同规划,争取将这28个产业──特别是需要吸引国际资源的某些产业环节,争取其落户北部都会区,形成深港共建产业链的效果。
这种做法并非“挖深圳墙脚”,而是通过深港合力的产业政策,使得这些产业在国际上更具备竞争力,也是香港与深圳携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体现。
碍于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不足的原因,香港的生产要素自足性低是客观事实。因此,我们务必利用好外部的产业资源,尤其是善用新界北毗邻深圳这一科技引擎的地理优势,加上近年国家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实力,吸引一批海内外科技企业在北部都会区落地生根、辐射全球,我们才能够把北部都会区塑造成一个能让香港引以为傲、与维港都会区交辉相映的都市新中心。
方舟,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