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提到“人心回归”不宜单纯用“中央政府信任度”或国民身分认同状况去衡量。面对国际新形势、国家发展新常态,“人心回归”的准确落实,将是“一国两制”下半场重要工作,不容含糊、回避过去,需对未来做预判及修补。
动摇利益比打动人心更难
需认清几个基本事实:
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国安法》立法前一直没太大变动;“人心回归”工作一直被视为头等大事,中央惠港政策及措施有多没少,对港部门从没怠慢。回归至今,心态变的是港人,非中央;制度方针没变,变的是国际形势。
二、不能把问题全部诿过对国家认识不足、欠缺交流。相对回归初年,现今一代港人对国家认知更多、更深,由手机娱乐、消闲去处、饮食口味,至网络用语、普通话流利度,到内地实习读书,远比上一代融入。香港的历史教育虽有不足,但两地生活融合早已无孔不入。
三、必须客观承认,过去“人心回归”工作成功,有不少打动人心时刻。1998年应对金融风暴、2003年应对疫情、2008年协办奥运,反映国家对香港无条件支持。“中央是香港坚实后盾”是早些年港人的政治“关键词”。港人在国家面对天灾人祸时,表现出血浓于水、同根同心的关怀;为国家航天事业而鼓舞、为奥运奏响国歌而感动;在国家发展中做好金融平台、承办国际会议、海外并购等重要角色。两地关系密不可分、如胶似漆,当时港人相信“一国两制”是最好安排。
“人心回归”良好势头的逆转,与2009年以后的国际新形势有重要关系。笔者常打趣形容:一段关系发展可由浓转淡;但若出现逆转,其中障碍自然离不开利益结构改变。如果一方付出没有少了,那就是另一方感觉到关系有赔没赚了。有时候打动利益,远比打动人心更难。
结合过去20多年的事件及港人身分认同变化,都反映“人心回归”工作早已进入应对“3000年未有之变局”认知框架之内。
重塑理解香港“人心回归”体系
一、中美关系好坏影响香港人心安定。
过去中美关系稳定,国家讲求韬光养晦,香港受益,吃尽两家茶礼;中美关系2009年后有变,香港成磨心及矛盾焦点。有别于新加坡(独立政体,可选不站边)及台湾地区(两大党分散投资,岛民看时势轮换政权),“一国两制”下的香港必然与国家同气连枝,为国家所用,必成境外势力打击对象,本地政策争议易被煽动为“中港矛盾”离间感情。
欧美各国经历金融海啸,国力疲弱,迫使中国在国际舞台有更多承担;二元格局下美国对标中国为竞争对手,转移国内问题视线。2009年美国时任总统改变印太战略,围堵中国;香港成美方在国内宣传“中国打压自由及民主等”的理由。南海问题、韩国导弹防御争议、朝鲜核危机及台海问题等围堵措施,迫使中央“亮剑”回应,改变韬光养晦战略。
区内气氛剑拔弩张,香港在世界新闻包围下,临战阴霾、股市波动等消息铺天盖地。外媒歪曲指控中国崛起会带来“不和平”印象,削弱港人对国家好感。但港人与内地民众一样,皆有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不好战的基因。错误理解国家外交立场,影响港人的政治“安全感”。
二、香港市民2010年后开始感受到“大国外交”下的无力感,出现利益优次。
2010年菲律宾人质事件对港人来说有切肤之痛,时任行政长官尝试向菲律宾总统要求交代及道歉,却不受待见。在研究访谈中,不少受访者指出一种猜测及观点:认为国家的外交地位,并没分享至香港;外交部当时没适时介入,为港人讨个公道,失去争民心大好机会。有舆论认为,不积极介入事件是因外交国策。此流言予港人感觉“在大国外交下,随时会成为牺牲品”的印象埋下伏线。其后中美贸易战,香港首当其冲,“牺牲品”印象更明显,某程度上解释为何不少原来亲北京的工商界人士,2018年后变得低调。
夏主任讲话讲到重点和港人痛处
三、经济“获得感”低落,也成“人心回归”障碍。
2010年后香港经济更依赖内地居民到港消费;金融及房地产市场依赖“热钱”流入及赴港上市公司;人民币强势,香港日常必需品依赖内地供给。几项效应加乘,港人渐感房价推高、百物腾贵。
港府没有新的产业政策,互联网及其他新的中产职位没增加;原有不少中产职位因“中国崛起”需要,流向内地海归人才。深圳金融创科等中产职位俯拾皆是,鼓励港青到内地发展及创业,成为新的政治“关键词”。置业困难、上流机会不足,惠港政策在现有不公的经济分配及社会制度下,反而加剧贫富不均;部分旅客为居民生活带来的不便及冲突,进一步令港人获得感、幸福感下降,误认为国家经济实力上升于己无关。所以当夏宝龙主任在讲话中鞭策特区要做出成绩,让市民每年有几个摸得到的好处,脱稿短短几句,反成了整篇演讲的新闻重点,说到港人心坎上去。
四、“文化归属感”上在2009年后出现内在矛盾。
2012年国民教育事件,暴露两地价值教育差别。近年推动的“孔子学院”、“一带一路倡议”让国家发展出一套自身的理论及价值体系,推导出新的“文化自信”及“理论自信”,述说新的“中国故事”。这些内容在港鲜有宣传或正式宣讲,相反还没到港时已被媒体标签,甚至形容为“扭曲普世价值”。事实的全部无法很好呈现,影响认知。尤其,美国前国务卿试图指控中国与普世价值为敌,无疑让中西方两大文明、两套价值体系迎来正面交锋,香港处于华洋杂处位置,必然有内在矛盾。港人出现强烈身分认同危机,感觉自己在新国际格局下无法置身事外,但无所适从。
这种“文化认知”及“归属感”上的脑交战,远比政治“安全感”及经济“获得感”的影响来得深远。当下中美关系缓和、本地政治回复平静,经济及房屋政策改革在即,大量父母仍带子女移民。不少人在访谈中说对香港教育失去信心,担忧校方及老师能否保持中立。告别的不止泛民选民,也不乏建制中人、内地港商。访谈中有句话很有意思:“我小朋友万一将来香港读书,黄我又担心、蓝我又担心。”换句话说,他们真正担心的是下一代能否在未来世界格局中,兼容并包、保持批判、兼会中西价值。
“都是高贵体面的人”
五、香港缺乏“被尊重的感觉”。
人是情感的动物。
如何让市民感到被尊重?“尊重”包括“重视”及“了解”。以吕大乐教授常用的茶餐厅文化比喻:下午茶由A至J餐,中西口味、小炒快餐、少冰走甜多奶,各适其适。面前“有得拣”是为尊重,照顾不同喜好。若投诉出品有错,常见店员不多争辩,快速道歉,一句“饮料免单”赔罪;尊重到位,各取所需。
何谓“了解”?不止夏主任讲话说到心坎,早前飞龙前辈一句“忠诚的……”让市民感到希望、想法被田教授一语道破。
何谓“重视”?君不见领导人演讲中常惦记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关心人民,主动承担责任。这份“重视感”回归后少之又少。当缺爱久了,自然经不起温柔。这间接解释不少港人为何天真相信,英美一些政客替港“撑腰”、各国对香港移民开绿灯有良好印象。普遍香港市民没认清,只有中美关系稳定、国家良好发展,香港才能得益最大,因而一厢情愿认为英国政府为港人抱不平;但事实是英国获大量移民申请后,最高法院转瞬表态“香港仍有司法独立、法治”,给一些人当头棒喝。
笔者眼中,在这资本主义社会成长的香港市民,物质程度及教育水平堪比其他已发展国家,但“小地方、小格局”,对国际政治认知,更多来自新闻媒体,政治观点立场易受左右。拥有的信息、分析能力,远没想像中大。但这城的市民都是一班可爱、体面、高贵的中国人。借用一部受欢迎美剧的对白阐释:“What you have to understand about my people is that they are a noble people. Humility is their form of pride. It's their strength; it's their weakness. And if you can humble yourself before them, they'll do anything you ask.”或许位高权重之人的谦逊,无疑让社会感到多点尊重。
“3000年未有之变局”中香港的新论述
“一国两制”作为制度设计,要多谈权利和义务、愿景和底线;但当谈及“人心回归”,探讨情归何处,需更多感同身受,更多重视和了解。对港部门在人心工作上值得多从“四感”——政治安全感、经济获得感、文化归属感、被尊重感考虑。
香港青年是很好的“中西方价值”糅合物,有很强的语言能力、文化适应力。应适当引导,不带偏见看待年轻一代;让他们肩负连结全球华人责任,对外说好“中国故事”。
香港要发挥好身处中西两大文明之间优势,用资本主义世界及西方文明的话语,发展出一套符合中国传统价值、香港发展定位,且与人类及国家发展有承担的新论述。重新让各国羡慕我国拥有香港此颗掌上明珠:此地有优势、人有抱负、物有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