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非:从“一国两制”的优势看抗疫——支持背靠,以及相互参考
【发布时间】2022-03-23 05:26:31      【来源】狮子山下

      本集节目仍然谈疫情,想“开扬”一些,做宏观分析。我在3月18日的快评,以及3月7日谈梁万年一集,是扣着事实的讯息跟进,本集节目拉阔镜头,在一国两制的角度下去做疫情观察。正式开始。

      全世界抗疫踏入第三个年头。当前面对的,是传播力比之前病毒大几十倍的奥密克戎(Omicron)。先谈中国内地,之后谈香港。由新闻讯息反映,信任和配合政府的部份内地省市的人民,开始略为出现抗疫疲劳下的躁动、不耐烦。由一些新闻标题,以及两会期间部份内地政协、人大上呈的意见可以反映。

      3月初奥密克戎未在中国内地多点爆发前,中国流行病学专家层面,曾展开可持续性抗疫方向的讨论。例如专家曾光曾提出“中国式共存”。而国家卫健委在3月中发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简称“第九版”)确是作出了一些修订。例如,出院后的管理由需要在隔离点隔离14天,改为可居家监测7天,而且用快速测试剂做跟进。这个改动会令人民在感受上有很大变化,压逼感大大舒缓了。凡事要能执行,有可行性才会有持续性。趁中国疫苗接种率接近九成,以及根据多国专家判断,奥密克戎毒性比Delta低;于是在此时讨论抗疫方向,很正常。我看过一幅漫画,画的是咽喉拭子核酸检测。被检测的人把口张大,检测员说,你一定来自深圳;意思是被拭擦的喉咙已长了茧。中国内地开始接受快速测试剂的检测结果,是在有科学理提据之下,对可持续性的尝试(让检测方便些,轻省些)。

      不过3月初的讨论被奥密克戎打住了。当前中国内地疫情扩散快,多地多点爆发,累计感染人数急增,情况比较严峻。奥密克戎的传播力是Delta的几十倍。感染人数多、基数大,就算是一个细小百份点的死亡率,数字也很刺眼。就像吉林八千人当中只有十多人重症,可是有两例死亡。感染基数大的坏处是,容易纳入体弱或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结果不是病毒的毒性致命,是感染者本身的基础性疾病令其死亡。所以,当前仍然需要咬紧牙关,挨过这一波疫情的高峰期,之后才可以谈可持续性的进一步放鬆。新九版部份减少干扰人民生活的微调,是保持防疫强度之余、照顾社会经济活动下的平衡。而且这一波抗疫明令不容许各地自行“层层加码”。……中国抗疫的总方向,始终是已到了需要检讨的阶段。于是,不在公众层面多谈中国式共存,不等于做前瞻分析的专家不做相关的严肃学术讨论。而意想不到的是,两年多以来香港的做法,在此刻的时间点上,很可能对国家发挥一定的参考作用。

      以下宏观下香港的情况。

      香港没有天然资源,食物及日用品不可以自给自足,是个以金融业、面向国际为主的城市。疫情两年多以来,一直用不封城、不禁足的方式做污水检疫,以此执行动态清零原则。这个做法至2021年底仍然是成功的。别说过去两年的成功不重要,只要看看最近民众受谣言影响去超市抢购,令不少货物“抢到缺”——即本来不缺,只因人为屯积而缺货——一看便知道香港某些环节很脆弱。过去两年,因为香港在抗疫上找到平衡点,除了与内地客运及货运全停,以及对世界客机起降次数减少97%,香港对全球货机起降次数在第5波疫情前,仅减少4%:全港货物进出口分别增长4%和8%!过去两年,香港在抗疫之中同时保持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也是十四五规划赋予香港六个新定位之一!如果不情绪化,冷静地回头看基本事实,被炒作的国泰感染链是两年多以来的个别事件,是因为有人违规;而同一套运作方式,至2021年底仍然没有出事。至于2022年头国泰违规的职员,该罚的罚了,传染链BA.1该断的都断了。当前拖垮香港医疗系统,席卷全世界,包括中国内地的,是传播力惊人的奥密克戎亚型变异株BA.2。

      我谈上述这些是想指出,牵动情绪的主观感受,跟客观事实本身,可以是两回事。对专家学者而言,香港在2020及2021年的做法,乃至现在仍进行的不封城、不禁足等等的抗疫方法,对将要面对可持续性抗疫考虑的中国内地可能有参考价值。

      简言之,香港很多抗疫方法是因为“无得拣(没得选择)”,是因为非如此不可。污水检疫可以将监测点收窄至是一栋大厦的范围,在细范围内进行围封强检。而且傍晚做核酸分析,第二天有结果;基本上用睡觉的时间禁足、等于没有禁足。香港过去两年,就是用这种不影响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式去达致:主动发现,及早隔离、及早治理的动态清零原则。香港居住面积细,不少家庭不会有储物室或大雪柜。总之,不可以大范围封城禁足的抗疫方法,可能对开始要设想不用大范围封城禁足去抗疫的中国内地有参考作用。3月8日国凯的节目便提及,深圳市做一次全民核酸检测要花22亿人民币。3月20日已经由香港回到内地的专家梁万年,谈及内地疫情时,他对动态清零多加一层含意。他表示,坚持动态清零的总方针,除了要快速发现疫情,处理疫情,还要做到“精准”,用最小成本来取得最大效益。

      无论如何,中国用天价的投入换来了时间和空间,令国家掌握了一定的抗疫本钱。张文宏在3月17日一个记者会上说中国拥有三种武器。第一,疫苗充分的注射;第二,开始有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和其他药物包括中医药;第三,有非常充足的医疗冗余度(即医疗系统没爆满)。所以,于前瞻性而言,香港过去两年的做法,以及内地专家知道、外界市民未必有需要知道的某些措施(例如看了“公务员与你 同行抗疫路 - 第三集”才知道疫情信息中心的工作),可能对中国内地,以及其他国家有用。

      听到这里,你可能提出质疑,香港做得这样差,会有东西可供其他人正面参考吗?我不知道,但我留意到一个细节。3月14日张文宏教授深夜发佈的一篇千字文影响甚大,篇名《抗疫两年以来最困难的时期,是漫长冬夜还是倒春寒?》。文内谈了对奥密克戎毒性的研判,检讨了当前情况,也展望未来。该文的观点被广泛引用,不过没被为意的80多字我认为同样重要。引录如下:“香港同胞与新冠第五波疫情的争斗非常激烈,但也积累了大量的与病毒斗争的经验。今天下午,我和香港大学的病毒学家讨论了数小时。对于未来,我们都有高度一致的看法”。听众朋友,对中港(或说陆港)两地专家而言,没有所谓鸿沟不鸿沟的问题,更加不会将香港的做法简化为“亲西方”;更加不存在香港“故意不跟内地那一套”这回事。两地真正的专家对抗疫有充分交流。香港方面的专家,未必是大家在传媒见惯的、经常乱说话的那批。真专家层次的交流应该是默默进行,是专业而学术的交流;其间无所谓谁学谁,谁高谁低之分。抗疫手段是工具,抗疫数据是宝,合用便用。最近国家卫健委的记者会上,且留意一下,专家们经常引香港的情况做事例和数据。中港两地专家彼此经常没有保留地交流,反映在张文宏身上,也反映在钟南山、梁万年等专家身上。

      听众朋友,过去一阵子,加起来我总共做了七、八集跟疫情有关的节目。我坦诚地、清楚地呈现了我的思路,以及我根据什么材料做判断。我择善固执,一切以事实和理据为准。

节目结束前,做两点总结。

      第一点是一国两制角度下的观察。中国内地要带领14亿人口抗疫,是宇宙级艰巨的工程。然而中国超额完成任务,成为世界抗疫典范。未来,全世界或会有第六波、第七波疫情冲击。于是抗疫优等生中国,也要开始从可持续性的方向思考抗疫方法。抗疫如何能减少对正常生活、经济活动的影响,中国开始有条件去考虑这问题。而香港在“无得拣”(没得选择)之下的一些做法,极可能成为国家“有得拣”(有选择)下的参考对象。反正两地专家,一直长期保持深度交流。

      香港背靠祖国,有祖国支援。与此同时,一国两制下的香港,令中国在国家治理上多了可供参考的运行模式。而可供参考的面向,原来不只社会政治一面,很可能还包括抗疫。一国两制是邓小平高智慧的构思,只要保留真正的五光十色、不是清一色,对国家是好事。

第二点谈立体性思维。我在“时事集结号”内曾介绍什么是立体思维。我还用图去令大家感受,真实世界是各种情况叠加在一起的综合体。

      香港,由市民在民粹气氛下反智,到政府内有部份AO、EO不够干练,都是事实;而这跟香港“人”整体质素需要提升有关,也是香港各个面向的其中一个面向。而总结第二点打算指出的,是更麻烦复杂、更困难的另外几个面向。

      用叠加效应审视当前的香港,是处于:特首换届;国际形势正尖锐斗争下去抗疫(西方对香港抗疫指手划脚,在香港有没有内应?)此外,黑暴过后,中央对香港的选举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总方向是试行爱国者治港、一国两制2.0版......。很可惜短期内议会是清一色,而不是五光十色。在香港,除了反对派之外,现在多了蓝营舆论场夹击政府。在上述多重叠加效应下去抗疫,局势相当复杂。

      而我做疫情时评,是在明白上述复杂性下去进行分析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