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香港将迎来新一届的政府。“北部都会区”作为关乎香港长远发展的规划方案,行政长官参选人李家超表示会继续推动,相信北部都会区仍然会是新一届政府的重要工作。
然而,如果北部都会区按香港既有规划发展的理念落实,将难以跳出“卫星城市”模式。北部都会区只会变成一个加强版新市镇发展计划和一个放大版香港科学园的新组合,无法实现其本来可达到的重大策略性意义。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要真正意义上令北部都会区成为香港的“新篇章”,必须以新思维理解发展新界北部地区的策略性目标为何。
第一,北部都会区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最佳平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近几年来大家经常看到、听到的词组,而当中最关键的概念是“融入”(integrate)。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意义不是简单地加强内地与香港人员往来、加大相互投资力度,而是香港如何通过融入国家超大规模的市场和产业,分享国家高速、高质量发展的红利。
金融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香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由区域金融中心跃升为并一直维持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的地位,主要是依靠香港利用自身国际化优势吸引内地大量企业来港上市。迄今,内地企业占港交所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七成,而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数字化战略的推进,香港作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将会得到不断强化和深化。
国家的经济发展可带来的红利又何止金融?目前,国家不论是市场的发展规模抑或是产业链的广度和深度都已经非常庞大,而且一直保持了较快的增速。202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1.4万亿元人民币,连续12年居于世界首位,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约30%,差不多是第二到第四名(美国、日本、德国)的总和。
中国亦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2021年达到44.1万亿元人民币,自2012年起保持年均接近9%的增长率。按目前经济发展态势及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方向判断,可以肯定,中国将在近年内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消费市场,进一步稳固超大规模市场为中国带来的国际经济竞争优势。
抓紧科技创新机遇
香港目前最需要抓住的国家发展机遇是什么呢?如果读过国家“十四五”规划,就不难发现国家现在最重视的就是科技创新。“科技自立自强”被放在《“十四五”规划纲要》正文的最前面,强调国家的经济发展须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须确保科技产业链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自主可控。这是当前国家投入最大的领域,就看香港能不能从中寻找到自己的机遇。
香港在金融业本身已经有较佳的基础,惟创科产业方面的底子则较弱。因此,要搭上新一轮国家发展机遇的快车,必须从国家重点推动或有重大需求的关键产业环节为出发点,再检视香港自身的条件可以如何为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作出贡献。
“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包括资讯科技、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应用。而香港国际化、低税率、自由港的优势,正可以帮助国家吸引科技研发人才、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技术环节。
考虑到香港的土地、科研和人力资源条件,可优先在北部都会区就晶片设计和封装、新能源汽车电池设计、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生物科技和制药业四大领域进行“招商引资”,吸引内地和国际这些领域的龙头科技企业到香港设立大型国际研发中心,并吸纳全球在这些领域的专才。用好国家的科技产业战略布局壮大自身的创科产业。
可以说,香港的创科产业能否成功,还是回到一句老土但有用(oldbutgold)的说话:香港所长、国家所需。
承担先行先试功能
第二个重要意义就是北部都会区将如何为香港市民带来幸福,让这份规划不会只停留在愿景阶段。要让香港达到“良政善治”的标准,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在不同经济民生领域都需要较大程度上的制度性改革和突破,而北部都会区正可以承担“先行先试”的功能。这方面,可以借鉴已故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推动国家改革开放的智慧。
四十多年前,国家决心突破计划经济,但又担心改革开发过程对社会经济的冲击太大,因此最后选择一些特定区域作为实验区,做一些政策创新和尝试。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既可以充分引入外部资源,又不至于对当时的全盘局势造成很大冲击。深圳经济特区就是当中的典型,短短四十多年间,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发展成为全球瞩目的都市,可以说是人类城市发展史的一个奇迹。
香港可以积极考虑在北部都会区划定一定面积的区域作为“先行先试”区,成功后再研究复制推广到其余区域。对深港边境区有一定认识的人可能会马上想到落马洲河套,惟河套只有不到一平方公里的面积,范围不够大;因此,政府可以将河套周边10至15平方公里的面积划成一个“先行先试”的特别区,也可被称为“大河套”的地理概念。
“大河套区”有一半面积可规划为创科产业用地,另一半则为生活社区,有商场、学校、社区设施等,满足当区的就业人口需要。大河套区可率先在收地发展、产业政策、人才政策三个方面推出创新政策包,积极对接国家科技战略,布局国家所需的产业领域,并且在区内进行多个新的政策试点,着力解决香港在各方面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
针对国家“十四五”规划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可以在该区域设立科技园区,在晶片设计、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领域企业落户,并参考新加坡和内地城市的做法,为内地和国际科技龙头企业制定专门的土地批租政策并提供税务优惠,吸引其到产业园区内设立研发中心和中试基地。
香港一直以来都没有真正意义上将创科产业发展起来,个中原因是本地缺乏较大规模的科技企业。香港的中学生都向往医生、金融、法律等“神科”,而传统理工科的收生分数都偏低,主要原因是香港年轻人看不到理工科有良好的本地就业前景。不少家长都愿意让子女在中学时期参加机械人比赛或科学夏令营,但到选择大学学科的重要关头还是强烈建议回到最传统的“稳阵”路线。
香港不乏创科人才,本地年轻人对创科领域有颇大的兴趣和潜质。吸引科技龙头企业落户香港可以带来企业的技术和人力资源,给予本地年轻人在金融、高端专业服务业以外的职业路向,纾缓青年向上流动性弱的问题,为破解产业结构狭窄这一深层次矛盾提供重要契机。
适度开放吸引人才
香港很多行业受到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的困扰。疫情爆发期间更是暴露出医护人员严重短缺的问题,而部分行业的劳动力供应短缺不仅仅带来经济损失,更大问题是其所造成的社会成本。但事实上,将部分行业的劳动力供应全面对外开放,恐怕会对本地劳动力市场造成较大冲击,严重影响本地就业机会,亦非良策。因此,建议先在指定区域内进行有限度开放,再适度调整政策,寻找一个合适的平衡。
首先可以为“大河套”产业园区内符合资格的科技研发人才提供快速工作签证通道,吸引更多内地和海外人才(尤其华人)来港从事研发活动。香港目前并不具备大量科技人才,但香港的自由港优势和国际化环境是吸引高端技术人才的有利条件。不少业界人士都指出,创科人才最需要的是发挥他们才能的平台,只要有大型企业提供优质就业岗位,到香港工作是很多顶尖人才都向往的事。
第二是在区内指定工程项目范围放宽引入外劳的限制,填补本地建造业工人严重不足的问题。根据建造业议会在2021年6月更新的统计数字,香港本地建造工程量在未来10年每年可达到2500亿至3000亿元,再加上北部都会区的新基建和新发展项目,相信未来10至20年的本地工程量只会有增无减。放宽引入外地建造业劳工可加快大河套“先行先试”区的发展速度,降低建筑成本,亦可以满足大量本地工程项目的需要,一举多得。
第三是在大河套区内的安老院舍放宽内地护理人员来港的限制。疫情暴露出本地医护人员(尤其是安老院和护理院员工)严重短缺的问题,是政府务必正视和须迫切处理的民生问题之一。
除了放宽输入内地护理人员的限制以外,其他例如跨境数据流通等议题也可以在区内率先作出新的政策突破,其效果不论好与坏,都可以在一段时间后作出调整优化。除了优先发展大河套区的科技产业园区及作出“先行先试”的政策突破,政府亦应善用罗湖、文锦渡口岸在将来搬迁到深圳“一地两检”后腾空的原址,建设大型购物、消费和休闲中心,分流内地旅客对北区居民所造成的人流压力,减轻恢复通关之后“水货客”问题对市民造成的困扰。
如果能把握北部都会区的策略性机遇,将是香港破解经济深层次矛盾的绝佳平台,也是香港开启新篇章重要契机。
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