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耕旭:罗奇的病根在于不想香港与祖国靠近
【发布时间】2024-06-21 05:14:17      【来源】暂无

文:林耕旭

史蒂芬·罗奇近日撰文提出了内地和香港面临的诸多挑战,描绘了一幅情绪低落、前景黯淡的画面。他试图从不同角度揭示内地和香港的最新状况,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情绪的转变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然而,对于悲观氛围的过度渲染,显然使他失去了客观公允的态度,忽略了香港的长期优势及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光明前景。能够看出,罗奇与其他唱衰香港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病根:他们在潜意识中仍然无法将香港视为祖国的一部分,不能或不愿接受香港与祖国本来“靠近”的实际情况。他们认为香港与祖国“走得太近”就像洪水猛兽,迫不及待地想要把二者区分开来。这无疑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它不仅带来一种意识形态的偏颇,而且导致事实判断的失真和失误。依笔者与大多数人的观点,香港之所以为香港,正因为它是中国的一部分,现在如此,过去如此,未来也是如此,靠近祖国不是令人沮丧的事情,而是香港本身具有的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和优势。

香港“靠近”祖国,不仅是一个不争的地理事实,更是香港的优势所在和底气之源。作为中国的一部分,香港得益于内地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政治环境。这一点在多个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经济上,香港得以依靠内地庞大的市场和资源。内地的经济高速增长为香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机遇。无论是进出口贸易,还是金融服务,香港都因内地的支持而获益匪浅。许多内地企业选择在香港上市,香港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因此得到巩固。同时,内地大量的旅客和投资者也为香港的服务业和房地产市场带来了繁荣。政治上,中央政府以“一国两制”对香港的支持和保障,为香港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特别是在面对国际复杂形势和内部挑战时,中央政府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应对金融危机,还是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中央政府都提供了重要的帮助。这些支持不仅巩固了香港的经济地位,也提升了香港居民的生活质量。文化上,香港在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而这一点,离不开内地文化的深厚底蕴作为支撑。香港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与内地在文化、教育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共同繁荣。

香港“靠近”祖国,为的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对国家、对香港、对世界都是一件好事。对于国家来说,香港的独特地位和优势使其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香港作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其金融市场的开放性和国际化程度高,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和企业。数据显示,香港的外汇储备位居世界前列。这些资源和资本的引入,不仅促进了国内市场的繁荣,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对于香港自身而言,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纵深推进,香港在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例如,香港的创科企业在内地市场的支持下,得以迅速成长。近年来,香港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逐年上升,显示出其在创新领域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对于世界而言,香港的繁荣稳定有助于维护全球经济秩序和促进国际合作。作为中西文化和经济的交汇点,香港在促进中外交流、推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香港“靠近”祖国,自身特色不会消失,“一国两制”的金字招牌反而会擦得更亮。首先,“一国两制”确保了香港的高度自治和法治传统。根据《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理、立法和独立司法权。这使得香港在经济和法律制度上得以保持独立运作,吸引了大量国际企业和投资者。香港在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报告中名列前茅,显示出其在法治和市场经济方面的优越性。其次,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得以巩固并进一步提升。“一国两制”下,香港保持了独立的货币制度和自由的资本流动,使其成为全球金融中心。这一优势使得香港在吸引国际资本、促进全球资本流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一国两制”促进了香港与内地的协同发展,使其在科技创新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为香港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与内地城市的合作,香港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香港科技园公司(HKSTP)报告显示,其入驻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均大幅增长,这反映出香港在创新领域的活力。最后,“一国两制”还保障了香港的文化多元性和国际化特色。香港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的枢纽,保持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国际吸引力。每年举办的香港艺术节、国际电影节等活动,不仅吸引了全球的艺术爱好者,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可见,“一国两制”政策不仅不会让香港的自身特色消失,反而通过保障其高度自治以及法治传统,巩固和提升了香港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作者为研究员、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