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志寰:从施政报告要点看提升香港金融服务竞争力的重点方向
【发布时间】2022-11-02 05:42:51      【来源】紫荆

10月19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了任内首份施政报告,系统阐述未来5年香港特区政府的施政理念、愿景和措施,回应市民的关注,描绘美好愿景,为香港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谋求长远发展提供了详细的政策路径,并分解为筑牢安全根基、提高治理水平、增强发展动能、排解民生忧难等方面的具体措施,聚焦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提出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具有很强的结果目标导向性。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就此在将于11月1日出版的《紫荆》杂志发表署名文章。

香港 鄂志寰

施政报告体现了大局观、国际观和

结果目标导向性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2022年施政报告(以下简称“施政报告”)分析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下的环球经济环境、货币政策、贸易争端和地缘政治对香港经济复苏的挑战,提出加强与国际上其他国家与地区的沟通与合作,探寻机遇与防范潜在风险,提升政府中长期发展谋划能力,制定前瞻性的共赢政策,提升国际影响力。

施政报告从大局着眼,提出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发挥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得天独厚优势,促进香港经济发展、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以及“八大中心”的多项举措,不乏具有突破性、创新性的举措。例如成立“特首政策组”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督导组”,更好地掌握本地社情民情,加强与国家发展战略的衔接,持续提升香港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能力,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均等性和可持续性,提升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能力。

施政报告以结果为目标提出完善治理体系。施政报告提出成立专项小组,把握全局加强顶层设计,为相关措施的落地执行提供保障。施政报告设定110个具体的施政措施完成绩效指标(KPIs)是本次施政报告的亮点之一。例如,未来十年依时提供约3,330公顷土地;未来五年提供约15.8万与7.2万个公营房和私营房单位,较上个五年增加约五成;2027年内吸引至少100间有潜力和具代表性的创新科技企业落户,包括20间龙头创新企业;目标在2025年底前推动不少于200间家族办公室在港设立或扩展业务;在三年内资助超过200场会展在港举行。设立具体的完成指标有助于政府监督实施进度和成效,展现了本届政府为香港谋发展、提升香港竞争力的决心和信心;亦有利于外界将来对本届政府的施政效果进行量化评价。

施政报告提出成立“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并管理现有的四个基金,聚集资源,统筹规划,达成规模效应。同时政府将拨300亿元(港币,下同)设立“共同投资基金”与“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针对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金融科技、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科技等有利于香港长远发展的策略性产业,引进及投资落户香港的重点企业。此外,政府将设立“招商引才专组”,加强海内外宣传与沟通联系,招揽目标企业和人才来港发展。这一系列举措将促进香港产业转型升级和增强经济发展动能。

图片

10月19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任内首份施政报告。香港市民在湾仔领取施政报告后随即翻阅(图:中新社)

施政报告提出提升香港发展动能

为香港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提供新空间

增强发展动能是施政报告的主体内容之一,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确立的香港“八大中心”定位,施政报告提出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推进创新科技和文化艺术两个新兴产业发展,实现香港“再工业化”与完善文化艺术产业生态圈建设。继续发挥国际贸易中心角色,充分善用航运和航空发展,提升香港在区域供应链的功能。继续强化法律服务方面的优势,有序推进香港成为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

施政报告就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设提出了14条具体措施,从顶层设计出发,推出一系列科技产业促进政策,支持创科产业发展,加速北部都会区建设。“创新科技是激活香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明确创科为香港的核心发展重点,提出将在完善创科生态圈、壮大创科人才库、建设智慧香港,以及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四大方面制定具体政策。同时,本届政府明确了北部都会区为香港未来策略发展据点与再创高峰新引擎的定位。政府将在不同环节加速北部都会区的建设,建设时间将比过去大幅压缩一半。

施政报告提出多项抢人才措施,放宽人才入境条件,积极抢夺高端人才,吸引高端人才来港发展。“抢人才”政策成为外界颇为关注的焦点:一是成立“人才服务窗口”统筹招揽海内外人才策略,提供一站式支援;二是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招揽高薪人才或全球百强大学毕业生来港发展,并不设人数限额;三是放宽和优化现有多项输入人才计划,取消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的年度配额;四是合资格人士成为香港永久居民后,可获退还在港置业的额外印花税。高素质人才一直是长久以来推动香港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地,政府目标每年至少输入3.5万名人才,弥补香港近年出现的人才流失,显著提升香港在国际人才竞争市场中的竞争力。

图片

国际金融中心是香港建设“八大中心的重中之重,施政报告围绕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提出了多个方面的具体措施。图为市民从香港中环一家银行的沪港通广告牌前走过(图:新华社)

施政报告提出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提升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全球竞争力

金融服务业是香港最大支柱产业,占本地生产总值超过五分之一,也是香港吸纳就业的主体产业,是香港增强发展动能的关键所在。国际金融中心是香港建设“八大中心”的重中之重,施政报告围绕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提出了多个方面的具体措施,包括吸引优质企业来港上市、推动发行及交易人民币证券、深化并扩大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推动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支持资产及财富管理业务,以及强化风险管理、不断提升金融科技竞争力等内容。

首先,港交所修改关于尚未有盈利或业绩支持的科创企业主板上市规则,吸引优质企业来港上市。日前,香港交易所发布咨询文件,计划透过修改上市规则,引入特专科技公司,允许尚未有收入、未能把科研技术商业化的公司在主板挂牌,以招揽各国科技“独角兽”来港,在新股市场重振声威。

其次,强化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优势,推动市场提供更多以人民币计价投资工具,以及稳妥高效的汇兑、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管理等财资服务。离岸人民币市场已经成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要素,建设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是提升香港金融竞争力的重要一环。

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具有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拥有丰富的人民币产品体系,包括人民币存贷款、人民币衍生产品、人民币理财产品及人民币保险等业务。其中,人民币存款占境外人民币存款一半以上;人民币RTGS交易金额占全球人民币清算量七成以上;人民币点心债发行大部分在香港。香港在人民币投融资、风险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的业务亦境外领先。

第三,扩大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包括年内提交条例草案宽免双币股票市场庄家交易的股票买卖印花税,以优化人民币股票交易机制等措施。

加强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合作将进一步优化沪深港通交易机制。2021年沪深港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额再创新高,约占港股成交额的四分之一。内地投资者将港股作为资产配置的重要选择。支持香港推出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有利于控制汇兑风险。按现有机制,内地投资者购买港股以港币计价,交收以人民币兑换港币,汇率要在收市后确认,若日间人民币汇率发生较大波动,涉及额外汇兑风险。因此,如果内地投资者买卖港股通股份以人民币报价和交易,不仅可增加使用人民币的场景,而且亦可降低“北水南下”的汇兑风险和成本。此外,目前港股通南向通可投资股票已超过800只,平均每天成交超过400亿元人民币,内地投资者每天大手买入或卖出港股时兑换人民币可能造成汇率波动,对香港交易所上市、交易、结算也会产生影响。因此,引入“双币双股”,还有利于稳定香港人民币存款,增加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流动性,有利于香港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建设。

研究优化债券通“南向通”。债券通是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推动了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提升了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目前,北向通交易占到境外投资者买卖人民币债券总额的56%以上,是境外投资者增持人民币资产重要管道。未来通过制度设计、政策支持,债劵互联互通可在简化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投资流程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今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国家外管局发布《关于进一步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有关事宜》(4号文),债券市场开放整体性制度安排落实“一套制度规则,一个债券市场”原则。一是在坚持一级托管为主基础上,建立健全多级托管制度体系,与现行结算代理模式并行,供境外投资者自主选择。二是简化入市程序,允许境外投资者以法人身份入市,无需再逐只进行产品备案。对于已备案产品,提供非交易过户服务。三是获准进入银行间市场的境外投资者可直接或通过互联互通方式投资交易所债券市场。今年7月4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与债券通公司合作,实现债券发行承分销系统与境外综合性债券一级发行电子平台(新债易ePrime)连接,境外投资者可线上参与一级债券分销,而无须每笔发行后线下重复签署分销协定,促进一二级市场联动。债券通公司近期还下调了电子交易平台的境外服务费。

笔者判断,未来将继续围绕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机制建设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措施,进一步简化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投资流程,丰富可投资资产种类,便利央行类机构配置和持有人民币资产。相信债券南向通也会进入一个加快发展阶段,预期条件成熟后,两地会优化制度及交易规则,逐步扩大参与南向通的境内金融机构范围,增加可交易债券品种等。

图片

施政报告提出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于明年修改主板上市规则,以便利尚未有盈利或业绩支持的先进技术企业融资。图为港交所资料图(图:中新社)

施政报告提出发展绿色和可持续金融

提升金融科技竞争力

施政报告提出发展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在香港建设国际碳市场,支持港交所继续推展与广州金融机构等在碳市场发展合作。在强化资产和风险管理方面,提出在今年提交条例草案为合资格家族办公室提供税务宽免,希望到2025年底前推动不少于200间家族办公室在港设立或扩展业务;在2024年推行保险业风险为本的资本制度;今年就设立保单持有人保障计划建议咨询等。

施政报告非常关注提升金融科技竞争力,提出大力推动金融科技,鼓励更多金融科技服务及产品进行概念验证测试、推进跨境金融科技项目、培育金融科技人才等,拟年内推出“商业数据通”,让企业分享营运数据及让银行准确评估,增中小企获批贷款机会等措施。

笔者认为,香港应抓住数字人民币发展契机,推动金融科技服务及产品创新。目前内地与香港跨境支付已启动相关测试,探索数字人民币系统与香港本地“转数快”快速支付系统的互联互通,支持香港当地居民和商户的港币结算需求。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国中央银行、阿联酋中央银行及国际清算银行(香港)创新中心正共同研究跨境结算货币桥项目(mBridge),探索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近日货币桥平台上首次完成了基于四个国家或地区央行数字货币的真实交易试点测试,来自四地的20家商业银行成功于货币桥平台为其客户完成以跨境贸易为主的多场景支付结算业务。下一步,mBridge可以考虑引入欧洲央行等数字货币发展成熟的国家或地区参与,发挥mBridge在货币兑换和跨境汇款等方面的优势。mBridge在跨境金融领域应用不仅有助人民币国际化,亦能将香港推进成为央行数字货币枢纽。

总之,施政报告为提升香港发展动能绘制了详细的路线图,也将为香港金融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香港金融中心的全球竞争力。

(作者系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2年11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