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复兴有几个重点:第一是书法。如何运用书法?由人出发。将科技应用于书法,其实有无限的可能,充满发展空间。但是最重要的是以书法出发的科技,才能够进行更大的创新。故此,在笔者看来,要实现这些可能性的前提之一是建立一间全新的大湾区艺术科技学院,带来更多创新和科研模式。同时,这个科研模式必然会带动文创及旅游产业的发展,而目的是为了提升大湾区人们整体的文化创意质素,从而加强大湾区的竞争力。
第二个重点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本,善用科技。例如内地很多京昆艺术家,已经把科技带入表演艺术。早在二○○二年,笔者已和石小梅、柯军等江苏崑剧院的著名昆剧艺术家合作,利用最新的投影以及采编科技,进行不同类型的创新。笔者亦和上海戏曲学校校长张军先生合作,将最新的motion capture科技应用于创作中。传统结合科技创新形式的例子还有二○○二年在台北市美术馆将书法家董阳孜的书法运用影像投影展现。
第三个重点是大湾区需要一个可持续的平台,吸引不同类型的实践者。在日本,学术和技术人员的地位是对等的。同样地,我们也要留意这两者关係应该是互动和协调的。那么在大湾区发展文创产业,需要建立自身的文创人才培育生态。由高端的研发以至中小学的基础艺术文创教育,都要尽可能均衡地有系统地去进行。近年大湾区已经在推动幼儿教育的创新,但是在高端的艺术科技人才开发和科研上,仍有大量工作可以推进。
笔者认为,未来大湾区文创产业的发展,取决于能否建立一个艺术科技教育研发的平台和生态环境,而区内的不同城市应该各有重点和发展模式。例如,文创生活产品、电器产品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手机应用程式也拥有很多可能。因此,谈及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国人整体的生活水平提升为出发点,从而实现一个真实的复兴。透过科技创新和组织,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正是最重要的下一步,大湾区利用本身的科技优势,提高文化艺术水平,迈向一个更创新的中华传统文化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