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晨 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 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
自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取得长足进展。从经济地理角度来看,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一直处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也是最开放、最国际化的区域之一。2019年大湾区GDP总量约11.6万亿元人民币,2022年已突破13万亿元人民币,超过了澳大利亚和韩国,接近意大利。2022年,大湾区人均GDP超过22,000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近1,700亿美元。
促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制度创新
从制度与政策体系的角度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代表着我国区域发展理念、政策体系和制度实践的重要创新。如何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框架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进而将“制度之异”更好地转化为“制度之利”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课题。5年来,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主体,大湾区逐步探索形成了一套多层次、多维度的政策体系,既尊重和保持了各城市的多样性,又为增强互联互通、推动城市间合作创造了新的空间。
在“硬件”基础设施方面,大湾区城市群的交通网络在不断完善,人流、物流便利程度显著提升。例如,2023年,广深港高铁香港段载客量逾2,000万人次,突破通车后的纪录。从全面恢复通关到2023年底,深圳铁路发往香港西九龙站旅客共547.5万人次,香港发往深圳515.6万人次。2023年,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逾1,630万人次,其中港澳居民占出入境总客流约61%。深中通道的通车和港深跨境铁路的规划建设将进一步优化大湾区交通网络互联互通的布局。
在“软件”基础设施方面,大湾区在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和制度创新,形成了以前海、横琴、南沙、河套为主的重大合作平台体系,并由“点”到“面”推动了跨境金融、科创、教育、专业资格认证等多维度的互联互通,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从区域平台的角度来看,前海、横琴、南沙、河套各有侧重,但均在区域治理、营商环境、科技创新与金融开放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形成了具备复制、推广意义的实践经验。
扩大资金跨境配置渠道
大湾区位于我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衔接带,其更大范围的互联互通涉及到国家开放的总体布局,需要在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战略下逐步有序推进。例如,如何促进资金的跨境优化配置是大湾区“软联通”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近年来,在微信支付、支付宝等平台的基础上,大湾区跨境电子支付已日益普及。2023年,港人在深圳以非现金支付交易合计逾3,550万笔,金额逾85亿元人民币。在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的基础上,跨境理财通于2021年9月推出,建立了大湾区内地和港澳合资格居民通过各自银行体系购买理财产品的闭环式资金管道。2023年,跨境理财通新增个人投资者达2.84万人,同比增长近50%,跨境理财汇划金额10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3.8倍。“跨境理财通2.0”的启动将进一步优化这一渠道,加大开放力度。
由于地缘政治、技术变革等多方面原因,亚太地区的产业链和金融网络正在加速重构,大湾区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此背景下,通过制度创新深化互联互通,降低交易成本,进一步提升资源的跨境配置效率,对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