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宝龙主任日前关于“爱国者治港”的讲话,我解读为中央对港的政策,已有了一系列新的安排,未来会逐步推出,第一步也许是与选举制度有关的,各种安排会尽可能做到滴水不漏,香港某些反中乱港的人士,其政治前途有大概率会进入穷途末路阶段。
本周初在深圳有60位港人分4组参加了一个座谈会,中方官员说话不多,基本上都是在听。这似乎符合中央政府的一贯作风,某些重大政策拍了板或接近拍板时,会邀约相关人士座谈,官员自己不说甚么,也不刻意引导别人说甚么,但却可从与会人士的意见中,判断新政策有无重大漏洞错失,从而使政策较为精准。
爱国治港者 须尊重共产党执政
谁是“治港者”?甚么是“爱国”?我相信“治港者”主要包含政府官员、立法会议员及法官。“爱国”的治港者不一定要爱党,但他们却必须尊重共产党的执政,本身在制定决策时也要念兹在兹维护国家的利益。至于狭獈的民族主义或甚至部落主义,则大可不必。思想受其困囿,终会误国,爱国者胸怀应开阔,尊重别国的文化与合理利益,否则哪能达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境界?
治港者当中最重要的,自然是政府官员,包括政治任命的官员,和以政务官为代表的公务员。他们爱国吗?我与香港大大小小的官员有过无数的来往或互动,不敢说全面了解他们,与他们亦无任何利益纠纷,但可说一说对他们的中立观察。
回想起来,若爱国的定义是要政治任命官员或公务员,有着壮怀激烈、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气势,则我从未见过,就连他们思考问题时,有无把中国的利益也放在重要位置,又或他们对国情有多少了解,我看也顶多是马马虎虎。以此标准,若是治港者必须爱国,不少官员顶多是勉可合格。
但若说他们对勾结外国势力乐此不疲,一心想着要推翻中央及香港政府,则也许在极少数官员中才会有。在政治光谱上,公务员更符合“中间派”的范围。也许这是因为公务员有“政治中立”的条文限制,思想受此影响,但其实“政治中立”与爱国毫无矛盾,不卷入政党政治的人可以十分爱国。
公务员对上级的指令有多少是阳奉阴违,我不知道,但就算意见不同,大多都不敢不执行。只要在外国生活过,把香港公务员能力与外国一比,便知香港是一流的,虽然他们的政治判断力往往是九流。与世界大多数公务员相比,香港的公务员也有同一毛病,就是不太愿意负上责任,卸责的心态仍颇突出。
面对着这样一群目前的治港者,未来的政府体制应作何改变?香港社会中对官员的抱怨甚多,来自建设派与破坏派两面的都有,从建设派的角度来看,有几点是要定调的。
“又红又考” 两条件缺一不可
大多数官员应当是朋友,不是敌人。他们纵有缺点,但应争取他们、改造他们。经济学家相信诱因的重要性,改造的最有效途径是升迁的标准,中央与港人都可要求治港官员要满足两个条件,套用文革时的流行术语,便是“又红又考”:“红”是指爱国及忠诚,“考”是有能力解决问题,两个条件都是必要条件,缺一不可。公务员事务局作评核时若两种标准并用,便不致出现近日的不少批评。
内地大学上国情班 应扩大
从我印象所得,大多数公务员对国情不甚了了,这如何能够爱国?没有真实认知基础的爱国都根基脆弱。过去政府有办一些国情班,有些在内地的大学上课,这些是有价值的做法,应予扩大。除了一些有实证根据的分析外,国情课程应多一些实地考察,尤其是刚脱贫地区或新疆等地的考察,使官员更能掌握中国要面对及解决的问题。国情班的目标,应是帮助学员不止能在港做官,而是要使其知识面达到在内地做官也无不可。
红线要划出 违誓者可解雇
正面的诱因以外,也要有惩罚。有些红线是要划出的。红线等若列出负面清单,说明有些事不能做,莫谓言之不预。红线中当然要包含公务员不能恶意地攻击香港及中央政府,或破坏特区的管治,至于甚么是恶意,其实不难判断。违此规则者,其实等同违反誓言,可炒!退休领长俸者是否能继续,也应考虑此点。我相信有需要时杀鸡儆猴便已足够,以公务员的智慧,他们是会知所行止的,而且如上所说,公务员并非敌人,而是应争取的朋友,不应把所有的猴都杀掉。
要使公务员又懂港情又懂国情,我们也应开拓新力军的来源。从长远角度看,鼓励有为的年轻人加入政府是正确的,但这应包括来港读书并完成了学业的内地留学生。他们人数众多,成绩优异,对内地情况了解,也有几年时间熟习香港,可为公务员队伍注入一种新的思想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