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港:共同推动创科产业发展迈向“黄金期”
【发布时间】2023-02-21 04:22:10      【来源】信报

兔年伊始,香港得益于和内地逐步实施免检疫通关,内地旅客重临尖沙咀和铜锣湾等地,一扫昔日冷清,市道逐步开始恢复人气,自然让今年香港经济的前景可看高一线。

然而,要从更长远、深层次的角度提高本港经济增长动能,还需要香港各界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一国两制”的体制优势,在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同时,继续巩固及提升传统支柱产业的独特优势,以及全力发展本港具有优势的新兴产业。

正如行政长官李家超所言,“无创科、无未来”,推进创科产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特区政府于去年底公布了《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简称《蓝图》),对香港创科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不仅彻底打破过往积极不干预的管治思维,亦切实提出了多项有突破性的政策主张,为创科产业发展带来了新希望、新气象。笔者对于《蓝图》的公布深表支持,并透过早前提交给财爷的预算案建议书,就一些具体事项提出了优化建议。

动态调整R&D投入目标

《蓝图》中提到,本港在未来5年和10年R&D占GDP的比重目标将提升至1.3%和2.5%。本届政府为本港在创科资金投入方面设定绩效目标,在方向上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有关数字有过于保守之嫌。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在去年内地经济增长不如预期的环境下,国内R&D经费投入继续保持10.4%的双位数增长,投入总量迈上3万亿元新台阶,R&D占GDP比重达到2.55%,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排名第12位,超过法国(2.35%)、荷兰(2.32%)等创新型国家,并进一步接近OECD国家的2.67%平均水准。

从另一个角度看,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背景下,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之间在研发资金的投入差距亦相当明显。以2021年为例,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3%的大湾区城市,依次为深圳的5.49%、东莞的4%、惠州的3.39%及广州的3.12%。笔者建议,特区政府应持续留意内地城市在推动科创方面的发展态势,带头加大对创新科技领域的资金投入,及时检视本港在研究开发的投入水准,要以“追落后”的态度厘定更为进取的目标,例如可以对未来5年和10年R&D占香港GDP的比重等关键目标,进行年度动态更新,以显示有能力追上其他创科领先的城市。

充分发挥创科上游优势

香港的创科产业要取得突破,必须有赖于“官产学研”四者环环相扣,将本地大学根基扎实的上游基础研究,衔接至中下游应用研究及产品开发,使得科研成果商品化的效率最大化,并在局部领域推动一定规模的产业化发展。为此,笔者从创科产业的上、中、下游提出具体建议,有助缔造更紧密的“官产学研”的协作机制,提升彼此之间的合作效率和成功率。

就上游领域而言,特区政府资助专上院校筹募经费所推出的“第八轮配对补助金计划”已于2021年3月底前悉数完成分配。笔者建议政府尽快推出为数25亿的教资会资助院校“第九轮配对补助金计划”,一来可以为院校增加筹款动力,二来亦可以减轻对公帑资助的需求。同时更可以考虑将上述计划恒常化,采用两级计算方式,例如以6000万元为“最低款额”,各院校筹得“最低款额”以下的款额,以1:1的比例发放;而超出“最低款额”则以2:1(2元捐款对1元补助金)发放,并重点鼓励自主研发、科研成果商品化、促进香港亟需人才的学科建设等项目。

同时,政府应优化教资会及研资局的架构组成,以纳入更多具有科研应用和商业背景的委员;并敦促大学调整科研经费的拨款机制,例如在拨款予大学科研项目时,指定部分拨款用于科研成果的商品化,鼓励大学与业界进行应用科技的合作研究;以及改善对学界研究人员KPI评审机制,引入更有效的激励制度,包括为大学教授在校外成立科技初创企业及进行应用研究相关的顾问工作“拆墙松绑”,允许他们在科技应用和产研合作项目的商业收益中分享到更大的份额,甚至完全撤销兼职/校外执业(Outsidepractice)的不合理限制,从而全面提升大学教职员的积极性。

提升中下游转化应用成效

中游应用转化环节,《蓝图》提出,致力推动“从一到N”的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包括透过总额达100亿元的“产学研1+计划”资助大学研发团队,完成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和商品化。为了使得“产学研1+计划”真正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笔者建议相关计划应开辟渠道让产业界特别是下游的中小企厂商参与,借此将业界的产能和对市场的触觉等优势资源引入大学研发团队,提升研发成果商品化的成功率。

此外,特区政府还可进一步优化创新与科技相关基金的拨款机制,提高业界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例如,对创科基金下的“企业支援计划”,加大资助总额上限至1500万元;以及政府在批核申请时,更加注重对项目的商品化、应用性、知识产权等经济元素的考量,减少对基础研究的要求等,以更符合业界对科研的需要。

至于下游产业化,《蓝图》强调香港须制定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产业政策,支持发展具优势及策略意义的科技产业;还设立量化指标,将未来5年和10年制造业占GDP比重先后提高至1.5%和5%。

笔者乐见本届政府决心打造有竞争力的制造业产业体系,并且建议政府借着开发北部都会区的大好良机,从达到“职住平衡”的角度出发,做好全盘产业发展规划。其中,在港深创科园和附近的新田科技城等地区,宜多管齐下地引入先进科技制造业以及具有本港优势的传统工业,促进香港的整体工业能够在较短时间达至规模效应,也可以促成工业百花齐放,发挥带动本地经济和创造就业岗位的目标,并借此激活就业市场及人才流通,共同创造优良的产业生态圈。

周文港立法会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