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施政报告》中提及洪水桥会发展“北都大学教育城”。具体而言,就是计划在洪水桥等地预留超60公顷土地打造大学城,据说八大及自资院校均有机会获分配用地。
“大学城”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现象,率先出现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大学城的功能主要是为高校提供基础设施和后勤系统社会保障,通过一定机制吸纳高校入城办学。在内地,与传统办学模式相比较,大学城具有“社区管理政府化、教育资源共享化、基础设施市政化、师生生活社会化、运转机制市场化”等特色。
在香港,建大学城必须先明确目标。是为了解决现有大学空间不足问题,还是为了其他特殊目标?如果是为了解决现有大学空间不足问题,那么60公顷土地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只能解决一个香港大学(45.2公顷)加一个浸会大学(12.88公顷)的空间。所以,有大学希望整体迁入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既然空间有限,那么,建大学城就不可能像内地那样起一座座大学,必须根据香港自身特点确定合理目标。
教育局提出,会循“产业导向”、“支持香港发展成为“国际教育枢纽、未来人才摇篮””、“配合国家发展战略”、“产业带动,按部就班”共4个目标和策略,逐步推展“北都区”大学教育城的工作。这样的目标是否合理,也可以继续探讨。
笔者看到这样一种建设思路,就是以各大学优势为主导,建立多个公共研发平台的大型创科实验室,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创新从概念化到产品化转化。同时,也可以考虑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有专家指出,香港创科产业生态“比起深圳及新加坡落后20年、苏杭亦较香港领先10年”,认为目前本港“严重缺乏”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提倡香港与苏杭等成熟创科产业园区合作,带动相关人才及产业来港,蓬勃本港创投生态。
笔者也看到有文章对大学城的总体建议:一是建设世界一流的研发平台。大学城的研究设备和设施,与当前创科发展趋势同步,与全球的创科发展相接轨,以及与大湾区现有的设施布局相配合,创建一个具有凝聚力和协同作用的研发网络。二是设立专项基金,制定全面的指导方针以规定资金的分配、使用和评估,确保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用途。三是成立负责北部都会区创科发展的高层级管治架构,以统一的愿景和治理模式指导创科发展。主要职责包括对大型创科实验室和研发平台进行精准的管理。四是提供完善的生活及研究支持设施,配合研发活动和吸引国际人才。
以上建议比较切合香港实际,符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支持香港、澳门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的精神。相反,寻“产业导向”建设大学城是值得商榷的。产业导向是会变的,而建成后的大学城要跟着变就会非常困难。“支持香港发展成为“国际教育枢纽、未来人才摇篮””的目标并不一定需要通过大学城而可以实现。所以,未来大学城应当集各大高校的优质资源,并根据各个大学的专业特点形成的有条理的专业组合,从而真正打造国际创科平台与国际顶尖人才培养中心。
香江智汇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