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长官李家超即将于10月25日发表任内的第二份《施政报告》。回顾过往一年,香港成功克服疫情困境,重新出发;特区政府采取具体措施提升治理水平,增强发展动能,纾解民生压力,并凝聚社会共识和力量。作为香港的民间智库,“一国两制青年论坛”已就《施政报告》建议提交政府。本文主要探讨其中两个方面,一是如何更好融入国际大局,二是如何以印花税“减辣”作为留住人才的工具。
国家国际两个大局同样重要
作为国内大循环的参与者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促成者,香港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方面,香港须要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强与内地的贸易、投资和创新合作,促进更紧密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香港可以成为内地企业“走出去”的桥梁,推动更多内地企业参与国际市场,共享全球经济机遇。同时,香港要加强与内地在科技、金融和教育领域的合作,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交流与创新。
另一方面,香港更要积极融入国际发展大局,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制度优势和国际化环境,促进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这在我国近年备受欧美各国打压甚至制裁的大环境下,至关重要。香港拥有普通法的传统、自由开放的金融和贸易市场,专业服务位居世界前列。应该说,国家和香港特区愈受外部势力打压,所谓“去风险化(de-risking)”和脱钩的调子唱得愈高,香港愈发要强调和发挥自身的制度优势,其中吸引外来人才来港或者“回港”,应该是当今“抢人才”政策的关键。
特区政府在去年的《施政报告》中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冀吸引世界各地具备丰富工作经验及高学历的高端人才来港发展,包括全球百强大学并具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截至今年8月,“高才通”已接获逾4万宗申请,批出超过3万宗。从数字上看,吸引来港的“高才”数量可说是超出预期。
但从实际成效看,吸引的是否都是香港所需的人才?他们是否真正有留港发展意愿,还是只把“高才通”当成“旅游签证”?这则要打个问号。据入境处资料,“高才通”获批申请人有近95%来自内地,来自加拿大、美国和澳洲的各只有一两百人。如此不平衡的人才分布实在难以支撑香港的国际化发展及实现“八大中心”目标。这还没有包括普遍认为更宽松的“优才计划”的获批内地人士。
外国人才不足影响各行各业
吸引外国人才回流不只是一个良好愿望,更不只是金融行业的问题,而是跟各行各业息息相关。例如尤其经过三年疫情,香港流失不少外籍人士。根据教育局最新数据,公立中学外籍英语教师(NET)流失率由2018/19学年的8%,逐年攀升至2021/22学年的16%,4年间翻了一倍。据了解,国际学校的外籍教师流失也十分严重,对香港成为国际教育枢纽有不良影响。此外,诸如高端餐饮、高等教育、文化艺术、创科,还有工程建筑界等专业,香港也急需更多中青年的外籍人士参与。
因此,特区政府应审视“高才通”审批标准,并订立海外人才指标,以确保吸引到更多具有不同领域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国际人才。同时,政府应在宣传推广上改变“重内地、轻海外”的局面。欧美各国经济普遍不景气,香港则面临各行各业各阶层劳工不足,吸引25至40岁的海外人才来港,应该是当务之急。特区政府须积极动员驻海外经贸办事处、本地大学及在港外国商会,共同推广香港作为国际人才的理想目的地,并提供更多的社区支援服务,帮助国际人才及其家人更好地融入香港社会。
吸引外籍人士来港,除了减低他们留港发展的限制,也应便利其在大湾区发展。目前,持有港澳永久居民身份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前往大湾区内地9市洽谈业务、任职工作的,可获批2至5年内的签证或居留许可。为进一步促进大湾区人才流通,特区政府可加强与广东省政府沟通,将此类签证申请的适用对象扩展至在港定居的非永久居民外籍人才,尽可能便利他们到大湾区发展。
“减辣”以留住和吸引人才
想要留住人才,除了“乐业”,更要令其“安居”。香港住房成本常年高居全球前三,更曾连续四年稳居榜首,令不少人才望而生畏。对于许多新来港人士,难以置业的其中一个原因,便是需要缴付高达30%的额外印花税,包括15%的从价印花税及15%的买家印花税。近月有众多要求特区政府“减辣”的声音,包括“先免后征”额外印花税,还有放宽本地居民的各种“辣招”措施。前者是指,非永久居民跟永久居民一样,第一套房子免征30%额外印花税,但如果他们在得到永久居民身份前售出,则需要补交。这些措施对于提振楼市也许有短期作用,但这基本上给予非永久居民与永久居民同等待遇,大幅模糊两者的分别,恐怕难以为市民所接受。
笔者认为,“减辣”应该作为留住人才,鼓励他们安居乐业的政策工具,而非纯粹为了提振楼市。香港有不少居住超过四五年但仍未考虑是否成为永久居民的人才。去年《施政报告》提出的成为永久居民可退还印花税的措施是正确的第一步。但如果我们要加大力度,让他们有更大的信心留港发展,“居港年期递减印花税”是一个可行的方案。
现时,非永久居民面临两个15%的额外印花税,分别为15%从价印花税和15%买家印花税。笔者建议,豁免他们的从价印花税,只征收因其身份而须缴交的买家印花税,而税率应该随居港年期递减。其中,对居港两年以下的人才,征收全额15%买家印花税;对满两年但低于四年的人才,征收10%;对满四年但低于七年的人才,征收5%;而一旦满七年,则可按现时政策申请退回额外缴付的买家印花税。
新措施既能保留永久和非永久居民的区别待遇,防止投机炒卖;同时以递减额外印花税的方式,鼓励接近居港7年的人士在港安居乐业(如果计及一手楼宇的楼花期,更可鼓励这批人士提早置业)。这一创新政策的核心理念,是把永久居民和非永久居民身份的二分法概念改为阶梯式的渐进概念。这也许可以作为特区政府其他政策改革的参考,对于长远吸引海外和内地人才来港留港,并更好融入香港社会是有积极作用的。
特首政策组专家组成员、一国两制青年论坛创办人兼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