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启迪今天──英国人的百年谎言
【发布时间】2020-08-31 02:55      【来源】香港连线

鸦片战争于1840年爆发,船坚炮利的英国侵略者步步进逼,封关锁国的清政府无力反击。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香港回归祖国多年,但殖民主义阴魂不散。在178年后的今天,大公报记者深入挖掘、现场探访,推出一连三集的系列专题,剖析中英《南京条约》前因后果。重温这段伤痛历史,希望提醒人们,只有不忘过去,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

有一个地方拥有多个优良海湾,是海上交通要冲,还发展了制盐业,盛产香木,更有大型窑场,年产百万瓷器外贸内销,这里会是一个不毛之地吗?上述之地正正就是英国人入侵之前的香港。

英国人声称,1840年前的香港是「空无一人的荒岛」,但据记载,1841年英国占领香港岛时,当地已有7450人居住,赤柱更已发展成有2000人口的大市镇。「香港不是英国人来到才这么发达!」香港考古学会主席吴伟鸿反驳,当时的大埔已有大型窑场生产青花瓷,16世纪末已开始烧制,从考古角度来看,「香港不是历史记载那么简单的香港。」

历史研究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但阅读历史应避免流于片面,以防跌入别有用心者歪曲历史的陷阱。


谬误1:鸦片战争前香港只是小渔村

真相:香港考古学会主席吴伟鸿指出,当时大埔有窑场生产青花瓷,在公元1595年,万历元年,就是16世纪末开始烧青花瓷,一直制作至民国时期。「那青花瓷用来做什么呢?在明代末年,大埔碗窑应属于世界瓷器的贸易体系里,是青花瓷出口的一个环节,是福建漳州窑的一个系统里,就是说这里是漳州窑的一个分厂,那么你想想,香港当时有这么大制作青花瓷的窑场,那香港还是小渔村吗?其实那时候已经有很多手工业了,还是出口的手工业。」

 

一个龙窑有四五十米长,烧一次或可产出十万件窑。「按每年烧十次计,那么年产量岂不是一百万件?十年就去到一千万件,产量多庞大!万历年间,香港和深圳属于新安县,当时的人口约是二万七千多人,那么烧到上千万件,那按当时县人口来算肯定用不完这么多,所以肯定部分是出口外贸的,内地买,或者出口去东南亚。」 


谬误2:1840年前的香港是无人荒岛

真相:历史学家萧国健在《探本索微》一书中指出,昔日洋人与中原朝廷多称香港为「荒岛」,前者为了管治,后者是为了体面。英国人形容1840年前的香港是「空无一人的荒岛」。


1843年,清朝钦差大臣耆英访问香港,回朝上奏道光皇帝:「奴才查看香港本属荒岛,重山峦复岭,孤峙海中,距新安县城一百余里,从前本系洋盗出没之所,绝少居民,只有贫穷渔户数十家,在土名赤柱湾等处畸零散处。」萧国健分析英人说香港是荒岛,则可以领了开辟荒山野岭的功劳,教人感激英殖政府,服从管治。而清廷贬抑香港的地位,或因鸦片战争新败,朝臣为保朝廷威仪,故此形容香港是荒岛,割让了也无损大国体面。 


谬误3:英国人抢夺香港并非预谋

真相:「英国人当时睇中香港岛完全不是偶然。」岭南大学协理副校长、香港与华南历史研究部主任、岭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智鹏形容:「香港是很特别的地方,所以战后,日本投降后,英国点都要攞返香港。其实早在乾隆时,英国人都已经要求来做生意。」英国人早就希望在中国沿海取得一个海岛作为立足点,可以不受中国政府的监管从事贸易。

1792年,英国政府派遣马戛尔尼出使中国,正式向清朝政府提出要求,把舟山附近一个没有海防的小岛给英商存放货物和居住,但乾隆皇帝当时拒绝了英国占有中国土地的要求。英国政府死心不息,1816年再派遣以阿美士德为首的使团来华。当时使团曾在香港停留,详细调查香港岛及附近水域。随团的史学家认为,从船舶进出的便利和陆地环绕的地形来看,这个港口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