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党主席、立法会议员 邵家辉
行政长官李家超即将发表上任后首份《施政报告》,阐述其施政理念和政策。除了如何推动造地建屋“提速、提效、提量、提质”之外,“抢企业、抢人才”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港已经实现入境检疫“0+3”,不同行业和界别明显受惠,各自紧锣密鼓部署恢复更多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政府正在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推动香港重新出发,此时推出措施“抢企业、抢人才”正当其时。一方面要放宽各项吸引和挽留人才的措施,另一方面如何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活环境,便利外来人才安居乐业,例如有针对性地放宽BSD(买家印花税)让人才更容易在本港落地生根,都值得政府积极考虑。
作为国际大都会,本港的人才国际化程度一直不如新加坡等周边城市,以致多个行业近年出现人才荒。财金及信息科技界出现“人拣工”情况,部分工种加薪幅度高达几成都难以请人。
特区政府目前有六大输入人才计划,包括“一般就业政策”“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优秀人才入境计划”“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输入中国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第二代计划”及“科技人才入境计划”。但这些计划基本上都只是被动式的工作签证,没有体现“抢人才”的“抢”字。近年受社会环境和疫情下的封关措施影响,这些输入人才计划成效不彰。据统计,疫情前的2019年,六大输入人才计划总共有7万多申请人,批准6万多人来港。到了疫情后的2020及2021年连续两年均大幅减半,其中“一般就业政策”的海外申请人去年仅剩约1万5000人,较2019年下降66%;“科技人才入境计划”去年申请人数按年跌超过一半。可见输入人才计划急需拆墙松绑,才能适应眼下的国际竞争趋势。
人才要来港工作、定居,除了本地薪酬的吸引力,有没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是决定性的因素。香港是全球生活成本最为昂贵的城市之一,如何降低买楼的成本,是吸引人才在港安居乐业的第一步。日前有消息指,《施政报告》将宣布放宽针对非本地居民的15%BSD的规定,同时为著名大学毕业生提供为期18个月的求职签证安排,让他们无条件来港就业。这样做有助于海外人才建立起对香港的归属感,可行性高。
放宽BSD不应视为托楼市
有人或者会误会,放宽输入人才的BSD是托楼市,对此笔者认为应客观公正看待。第一、该项放宽只是针对来港长期定居的人才,坊间建议的做法,都必须是人才来港工作一段时间后,例如三五年甚或七年,才可获退还BSD。既然人才已经选择在港定居和成为永久性居民,免除BSD是应有之义,不应视为托市。第二、消息指措施只限于“人才清单”涵盖的13个特定领域,包括资产管理、精算师、创新科技、数据科学及创意产业等,都是本港紧缺的人才,能便利营商环境且对整体楼市需求影响有限,绝对是有利于全港整体利益的措施。
任何一项政策都有多个面向,BSD既是楼宇买卖的税收政策,但同时也影响到输入人才的吸引力,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较为客观全面地看待政策的综合影响,不能只考虑调控楼市一方面。本港近年有部分人才流失是不争事实,社会更应以开放心态面对外来人才,设身处地地为人才着想。期待19日的《施政报告》能够展现拆墙松绑的施政新风,让市民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