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立法会5年变化 看梁主席的“公道话”
【发布时间】2024-07-12 08:40:50      【来源】大公报

日前,立法会主席梁君彦发表文章,回顾第七届立法会过去两年半运作情况,并表示其可公道地说,担任立法会议员20年来,此届立法会是最务实有为、最有队形、最勇于担当的立法会。实际上,当我们将时间轴稍稍拉长,回顾过去5年立法会的变化,就能体会到梁君彦所说的“公道”底气十足、自在人心。

2019年到2020年是香港立法会最“惊涛骇浪”的一年,也是立法会恶意“拉布”、无休止争斗、乱象氾滥几近瘫痪的一年。这一年,立法会以旷日持久的内务委员会主席选举程序开始。往常10分钟就能结束的选举过程,竟耗时6个月、历经17次会议都未能完成,其原因就是时任内务委员会副主席郭荣铿等“揽炒派”议员通过恶意“拉布”和“制造流会”等卑劣伎俩故意拖延。这些所谓议员将议员身份当作政治操弄工具,为了政治私利罔顾公众利益,意图搞乱以致瘫痪立法会,拖垮特区政府施政。

  由于内务委员会主席迟迟未能选出,数十条法案无法及时审议,超过80条附属条例在修订期限前无法跟进,其中很多都与民生息息相关。为了让议政过程停摆,部分议员甚至扔出腐烂盆栽的“臭弹”与不明液体的“臭水”,可谓刷新了外界对“拉布”手段的认识下限。由于部分议员行为不检点和不断作出干扰,行政长官未能于2019年10月16日的立法会会议上全文宣读施政报告,这在立法会历史上尚属首次。

  从混乱停摆到恢复理性

  随着香港国安法的实施,香港迎来了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香港特区政府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决定,宣布郭荣铿等4人丧失立法会议员资格。部分“反对派”议员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有关决定后“闹辞”,意图以此鼓动激进抗争,再次将香港拖入乱局。

  然而,他们打错了算盘。“闹辞”不仅没有对立法会的正常运作带来影响,反而减少了捣乱破坏力量,助推了立法会发挥建设性作用。在无“拉布”、流会情况下,留任议员继续履职尽责,理性务实推进议会工作,最终不负市民所望,在任期中止前完成了所有须审议的法案。2021年的立法会工作成绩亮眼:共召开49次会议,审议310项附属法例,通过48项法案和37项具立法效力的议案,有效处理积压多时的大量议程项目,包括逐步增加法定假日日数使其与公共假期日数看齐的《2021年僱佣(修订)条例草案》等多项关乎民生的法案。

  随着香港选举制度的修改完善,“爱国者治港”原则得到落实,香港立法会议政质效也不断提升。第七届立法会于2022年1月召开首次大会后即迅速选出18个事务委员会正副主席,立法会会议、事务委员会、法案委员会等运作顺畅高效。为确保在疫情期间正常运作,立法会在新会期开始后的3周内即制定并通过2项决议案,令立法会及其委员会因应疫情发展和实际需要进行遥距会议,继续履行宪制责任。2022年2月至4月初,共有7次立法会会议及若干委员会会议以遥距方式举行,跟进防疫抗疫工作和经济民生等事宜。立法会运作并未因疫情而停摆。第七届立法会至本月中休会时,预计共通过75项法案,较上届同期多三成半。

  以社会整体利益为考量

  为更好为民发声,第七届立法会议员更接地气,已就简约公屋、数码金融发展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事务进行本地考察和调研活动60余项。在议政质效上,议员们从最初代表的劳方、资方、专业人士等各自表述,到后来逐渐学会从社会市民整体利益出发考量,达成共识。今年3月,第七届立法会全速、高效审议了《维护国家安全条例草案》,法案委员会和小组委员会马拉松式举行了25次、近50小时会议,提出了近2000条问题和意见。最终,立法会全票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条例》,履行了被搁延近27年的宪制责任,与特区政府一同完成基本法第23条本地立法工作,为香港维护国家安全补上了这一块期待已久的最后拼图。

  此外,行政立法关系呈现出回归以来的最佳状态。一方面,立法会较好地发挥了监督制衡功能,两年内共处理2640项要求政府作口头或书面答复的议员质询,内容绝大部分与民生息息相关。另一方面,立法会议员积极支持特区政府施政,代表市民发出声音,提出具建设性意见建议,“立法会前厅交流会”“行政长官互动交流答问会”等也都展现出行政与立法良性互动的新风貌。

  过去5年,是香港立法会从混乱、几乎停摆到恢复理性秩序、重回正轨的5年,是行政立法关系从紧张对抗到良性互动、共谋发展的5年。当前,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已成为香港社会广泛共识,尽管立法会议员在提升履职质效方面仍要作出许多努力,但相信只要他们牢记自身职责、务实担当作为,就一定能赢得香港全体市民的口碑,更好推动良政善治,更好造福香港市民!